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脱贫攻坚科技在行动——黔东南州科技扶贫工作纪实

   2017-12-25 黔东南州科技局
32
核心提示:近年来,尤其去年以来,黔东南州深入贯彻落实省州脱贫攻坚部署,深化科技创新,推进精准扶贫,为黔东南州打


近年来,尤其去年以来,黔东南州深入贯彻落实省州脱贫攻坚部署,深化科技创新,推进精准扶贫,为黔东南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努力把脉问诊  寻开脱贫处方

自2016年4月以来,黔东南州科技局定点帮扶剑河县岑松镇报谷和塘脚村,派出一名副县级干部和一名正科级干部分别入驻帮扶村。为寻穷根,他们走遍家家户户,得知群众受教育程度很低,多数村民小学未完就辍学;留守儿童和老人较多,劳动力严重不足;田土摞荒严重,产业发展几乎为零;技术能力不强,年人均产值不高……千钧重负忽压肩头,精确扶贫、按时脱贫任重而道远。为找出路,他们踏遍坡坡坎坎,他们发现帮扶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欲望强烈、百姓勤劳肯干……,综合分析实情,科学论证后,他们决定致力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结对帮扶等措施进行精准帮扶。为推动产业化发展,组织实施“玛瑙红”樱桃基地110亩,妩阳桃基地50亩,“三叶木通”(八月瓜)基地20亩,套种朝天椒3万株约4亩。组织实施“稻田养鱼工程”,发放鱼苗25000余尾,规模312亩,实现农户田全覆盖。组织实施养猪项目,惠及26户,发放猪苗260头等等;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及时协调和争取一事一议等项目,安装路灯52盏,投资18.2万元,组织建设报谷停车场1个,公厕1个、消防池1个,修建休闲亭2个。组织实施报谷至上岩道路硬化2.2千米,投资160余万元,协调修建塘脚老寨公路,投资20万元;为解民忧帮民富办实事,黔东南州科技局领导先后到村指导工作44人次,解决实际困难32个,走访慰问贫困户、老党员、计生户30余户,送去慰问金20000余元。全局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50余户,先后多次走访慰问贫困户,送去慰问金7500余元,火灾捐款6650元。截止目前,在帮扶村共安排和协助项目25个,涉及资金365.2万元,落实帮扶资金达419.06万元。

创新扶贫机制,助力同步小康

建立“两制双返”机制。为将“短平快”、市场前景好和带动能力强的禽类、蔬菜两大产业作为精准扶贫产业来发展,省、州、县科技部门改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在剑河县岑松镇巫亮村创建了“两制双返”(“两制”为合作社制、股份制,“双返”即依托科研院所成立股份技术服务公司,为合作社提供研发及技术服务,技术服务利润的70%返给科研和技术人员,合作社扣除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成本,提取公积金后的可分配盈余部分,70%返还给养殖户。)科研体制改革和脱贫模式,发展“圈散结合、补饲轮作”的林下小香鸡养殖产业,组建了一个专业合作,目前社员有16户,其中该村1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参与其中。该模式实施以来,预期收益明显:共建设了260亩林下养殖基地,基地建有50座高标准鸡舍,每年设计出栏2批共1.4万羽小香鸡规模,今年6月开始试育的第一批7000羽小香鸡已有4月龄大小。8月3日,已经被组团前来考察的广东省佛山市食品协会、佛山市酒店协会等商会预订一空,并与佛山方面签订了每年供应50万羽白条小香鸡订单。以巫亮村建成的基地2018年满负荷生产计划,合作社16户农户净收益可达35万元,平均每户年净收益可达2.18万元,12户农户可立即脱贫。目前,巫亮村的巫加达组正在实施400亩“两制双返”基地建设,在平加村建设有一个鸡苗孵化基地和雏鸡饲料加工基地。该模式已经在岑松镇六府、上岩、南高等5个村进行了复制推广。黔东南州内外10余个县市纷纷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巫亮村考察学习“两制双返”扶贫攻坚创新模式,目前黎平县“两制双返”林下养殖建设项目已启动,“两制双返”模式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创建“十百千”科技示范机制。为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工作在全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化科技创新驱动,围绕科技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乡(镇、街道)、村、户三个层次科技示范,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一户一技能”、“一村一品”、“一乡(镇、街道)一特”为重要内容,通过开展面向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和科普活动,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批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科技创业人才等新型农民,通过有针对性地鼓励引进、转化实用技术成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涌现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企业或品牌,并通过示范创建不断推进全州农村建设全面小康进程。在台江县台拱镇红阳村建设科技扶贫示范点、示范户、示范村,在剑河县岑松镇建设科技扶贫示范镇。到2020年,在全州引导创建20个科技示范乡(镇、街道),100个科技示范村,1000户科技示范户。

突出科技支撑  助推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村综合发展实力,推动“扶贫攻坚”战略深入实施,带动农村农民增收致富,稳步推进转型发展。全州围绕精品水果、畜牧养殖、特色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突出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在项目方面。建设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有效解决新增就业人数13320人,辐射带动3.73万以上农户实现增收致富。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1个,全州实现农业科技园区全覆盖。实施极贫乡镇科技扶贫项目4个,涉及蔬菜、黑毛猪、小香鸡等多个产业,科技扶贫资金400万元。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投资资金200万元。实施科技惠民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科技特派员计划等系列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助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在人才方面。向贫困地区新选派州级科技特派员127名、省级“三区”科技人才202名,引导各县市加大选派科技特派员力度,全州各级科技特派员1048名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共同带动农户3.67万户,辐射带动农户7.3万户,培训农民7.5万人次,培训技术骨干3682人。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项目91项、资金2615万元,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422项,创办各类企业116个,其中州级以上龙头企业37个,运用市场机制与农民建立共同体62个,带动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139个 ;在培训方面。组织省州县农业专家举办种养殖专业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农民工,职业经纪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开展培训40余场次,培训1700人次。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咨询人10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8000余册,为精准扶贫增强脱贫内力。特邀中国科学院等省内外专家50余名,深入16个县市部分深度贫困村和4个极贫乡镇开展扶贫产业“集中会诊、一对一培训”,搭建起了贫困种养殖户与农业领域专家之间沟通的桥梁。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