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家火炬,照亮黔东南州民族传统手工艺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2018-08-14 黔东南州科技局
41
核心提示: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州的“两个宝贝”,其中民族工艺品是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黔东南州立足民族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州的“两个宝贝”,其中民族工艺品是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黔东南州立足民族工艺品产业科技创新,积极组织申报火炬民族工艺品特色产业基地并获核定。火炬基地以科技创新为纽带,一头抓市场一头带农户,有效激发全州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成为振兴农村产业革命的生动实践之一。

项目带动,科技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基地把提升黔东南州民族工艺品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保障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2018年4月,下发《关于征集黔东南州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承担单位的通知》,共12个单位获立项支持,直接带动企业申报专利14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6件,建成产学研合作企业11家、人才合作团队5个,转化科技项目9项,形成企业工艺品制作技术标准11件。正在组织实施的省级重大专项――黔东南民族工艺品制作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8家主要承担单位获专利授权88项,其中发明4项,实用新型6项,外观专利78项;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7篇。形成年产纯银饰品10万件、蜡染制品6.5万平方米、刺绣2.5万件的生产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企业从过去纯手工制作向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和新的生产组织模式转变,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

搭建平台,顶层设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立足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建好了产销对接平台。创办了“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产销对接平台,至力品牌建设,如今博览会已跻身为贵州省三大品牌节会之一,助推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搭建了民族民间工艺品传承、交流、合作、发展和创新的平台。2018年7月博览会期间,组织国内外采购商与本地19家龙头企业进行集中接洽,共拿到总金额23613.78万元的订单。立足于服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建强了创新创业平台。围绕民族文化产业,获批建设贵州苗侗特色文化创意专业孵化器1个、获批建设凯里学院和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获批建设黔粹传人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雷阿哥1个省级众创空间,总孵化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在孵企业36家,涌现出黔承世锦等为代表的优秀小微企业15家。立足于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健全人才研培制度。建立了部门传统工艺研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黔东南州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开展“十百千万”人才研培工作,为“小商品、大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定期举办的“民族工艺品外观专利设计大赛”,每年都吸引超过300余家(人)民族工艺品企业、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参加。目前,全州共培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2人、省级139人、州级282人,有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44人、高级工艺师62人、省级能工巧匠特等奖获得者11人。

主体培育,联结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园区、企业、合作社上联基地、下联广大农户的纽带作用。突出抓好凯里经济开发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目前园区吸引仰阿欧、鑫田服饰等20余家民族工艺品企业入驻发展,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解决就业人口1800余人。2018年,启动台江施洞文化产业园区,园内已经聚集了从事银饰、刺绣产业1700余户3500余人。全州非遗展示中心、施秉文化产业园等全面开工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至2018年6月,全州共有38家企业获省级科技型备案,13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遴选,其中小巨人成长企业6家,科技型种子企业3家,大学生创业企业4家,带动发展出合作社、协会等基层组织100余个,截止 2018年6月,全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企业近3000户,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超过3000人,企业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云南等地,出口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使普通农户生产的产品直达“一带一路”消费市场,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