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的关心、支持下,黔东南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运用“五步工作法”,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州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助推产业扶贫提档升级。以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高效园区等平台为载体,组织实施“黔东南小香鸡”地理标志产业化、“高品质山茶油加工技术应用及产业化”等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29项,开发新产品39个;引进推广精品水果、蔬菜、食用菌等新品种新技术100余个,推广面积达到91万亩,建成各类新品种新技术科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430个,示范面积10万余亩,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38万户。上半年全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登记完成357项,合同交易额7.74亿元、技术交易额7.73亿元,均占全省总量的60%。
二是强化农业主体培育,促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加快创新主体培育,1—7月全州省级科技型企业备案完成208家,居全省第三位,总数达到1692家,居全省第二位,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项,立项资金1601万元,建设了一批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夯实了有力基础;同时,获省科技厅支持资金400万元,在从江加勉、黄平谷陇、榕江定威、雷山大塘等4个极贫乡镇大力实施“星创天地”项目,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组织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平台18个,获批7个,通过平台建设,积聚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关联技术研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筑牢利益联结机制,不断焕发农业生机活力。深化“三变”改革,因地制宜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确保全州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分红。全州各县市与企业、合作社签订利益连结机制的贫困户有23.28万户,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经营性收入7.48亿元,带动贫困户参与务工人数187697人。
四是积极开展有机认证,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深入开展绿色科技创新,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在生物农药配制、良种繁育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强化农产品质量保障,建成1个州级15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初步构建了州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州1055个农产品上线“贵州绿色农产品”平台。编制完成《黔东南州酸汤产业发展规(2018-2022年)》,开展“凯里酸汤”注册商标、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实现产业发展“两统一、一共享”即统一标识、标准,共享技术成果,做大做强凯里酸汤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
五是抓牢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持续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组建服务团队16个,选派科技副职74名,科技特派员286名,农业辅导员1674名,创办领办产业项目123个;大力开展“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基层工作,362名“三区”科技人才获得国家财政专项资金734万元补助用于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实现深度贫困村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