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黔东南州立足科技创新 助力民族工艺品产业升级发展

   2018-12-13 黔东南州科技局
26
核心提示: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州的“两个宝贝”,其中民族工艺品是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目前,黔东南州已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州的“两个宝贝”,其中民族工艺品是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目前,黔东南州已经初步形成了银饰银器、蜡染蜡画、民族刺绣等10多个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体系,从事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中小微企业达1200余户,其中骨干企业120家,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从业人员达15万人,产业化发展初见雏形。但是,近年来,黔东南独特的银饰、蜡染、刺绣文化产业发展仍然缓慢、产品市场细化程度低、大量低劣产流入市场,图案单一,做工粗糙,其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面临消失的风险。为此,黔东南州立足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制约银饰、蜡染、刺绣等文化产业中创新设计、生产关键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等发展瓶颈问题,促进全州民族手工艺商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项目带动,提升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围绕苗侗民族工艺品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先后组织立项实施了“黔东南民族工艺品制作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火炬苗侗民族工艺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截止2018年11月,直接带动企业申报专利220余件,其中专利授权88项,建成产学研合作团队5个,培养专业技术人才97人,开发刺绣创意新产品70个,转化技术成果9项,形成技术标准11项,形成年产纯银饰品10万件、蜡染制品6.5万平方米、刺绣2.5万件的生产能力,实现企业从过去纯手工制作向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和新的生产模式转变,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二是平台搭建,激发产业发展创新活力。立足苗侗民族文化产业服务创新创业需要,先后搭建了国家火炬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文化工艺品特色产业基地、苗侗特色文化创意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黔粹传人工作室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凯里学院和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为苗侗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提供传承、交流、合作、发展和创新的平台。截止2018年11月,创新平台总孵化面积达8000平方米、在孵企业36家,涌现出黔承世锦等为代表的优秀小微企业25家,立足于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培养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2人、省级139人,有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44人、高级工艺师62人、省级能工巧匠特等奖获得者11人。

三是产研互动,提高企业的产品研发水平。针对民族工艺品产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州内企业与北京工业大学、贵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重点实验室、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州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大量科技创新合作,借力大专院校在产学研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链和产品链服务,拓展设计思路,创新生产工艺,将黔东南传统民族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不断提高苗侗民族传统工艺的制作效率和质量,提升制作标准化水平和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水平,促进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手工艺商品的转型升级发展。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