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数据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焦点,图为在贵阳举行的大数据时代的媒介文明与社会责任论坛现场。本报记者李勇摄
贵州农产品有了“数字档案”
打开淘宝贵州馆的网页,在“一路‘黔’行特产带回家”的大标题下,名茶、名酒、中药材、特色食品,贵州农特产品琳琅满目。
“大数据时代,我们要为贵州的农特产品量身打造‘数字档案’。”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林丽红说。
2013年,科技部联合中组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文,贵州获得新一轮“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
在林丽红看来,在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实现大数据集中和推进大数据应用,给贵州农村信息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为农特产品制作“数字档案”,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正是依托大数据技术,提速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一环。
林丽红说,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制作农特产品“数字档案”的重点。
不仅如此,林丽红告诉记者,今年,省农经网已经安排了30个园区的数据采集工作,而长远的目标是,采集8000—10000种农特产品的信息数据,从而形成全省的农特产品数据库。
与此同时,针对乡村旅游的信息采集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也在紧张进行中。据预计,相关数据库的数据容量,将达到500TB以上。
在麻江蓝莓核心种植区,省农经网已经安装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传感设备,每隔1个小时,会搜集当地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数据。每一批蓝莓产品,其生长区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种植过程中是否使用了农药,蓝莓加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否符合规范,相关检测部门针对营养成分等指标的检测结果,都会进入“数字档案”。
“麻江的蓝莓品质如何?请看我们从种植阶段就开始搜集的各种数据,你就能得出最具有说服力的结论。”林丽红告诉记者,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浏览,消费者可以全程追溯蓝莓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生产、流通全过程,数据,会为登上电子商务平台的蓝莓产品找到诸多“卖点”。
一些与农特产品相关的科研成果,也会为“数字档案”增加权威性,比如,目前我省正在进行的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论证研究,其相关数据,将在“数字档案”中得到体现。
依托海量数据以及数据传输、云计算、数据挖掘整理技术的支撑,贵州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也将逐步建成。
“种植的时候,病虫害怎么防治?销售的时候,如何把握市场行情?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即时的信息服务。”林丽红说。
林丽红还介绍,贵州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建立全省统一的跨地区、跨景区、跨部门的数据资源交换体系,建立贵州农产品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和贵州省乡村旅游云数据中心;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应用好大数据的资源,通过网页、电话、移动设备APP等多种方式,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科技等信息服务,促进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农业示范园区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黄果树景区“云里淘金”
信息化时代,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将旅游行程变得方便快捷。3月4日,记者来到我省国家5A级风景区黄果树,感受“智慧旅游”给游客带来的便捷。
记者在黄果树官网订票,不过短短几分钟,手机收到订票成功的短信,并附有二维码图像。来到景区大门,记者将手机短信里的二维码图像对准扎机口的二维码扫描位置,即响起游客已购票可进入景区的提示声。
前往大瀑布景区的沿途,记者不时看到一根绿色柱杆,有摄像头安置其上。
这些分布于景区各处的视频装置,将大瀑布入出口、天星桥、栈道吊桥等游客密集地的视频,直接传输到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的信息监控中心。
来到信息监控中心,记者看到墙面上的48块高清视频正实时传输景区各个区域的画面。景区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整个景区的高清摄像头和呼叫系统已突破200个点,到今年5月将突破250个点。
设置智能化可视监控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游客一个更舒适的游览空间。去年黄金周期间,景区的单日游客量突破45000人次,景区内井然有序,有赖于这套系统的有效调度。
对景区进行智能监控,是黄果树景区开启智慧旅游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自驾、自助游市场的兴起,景区逐步考虑如何适应游客的需求变化,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但直到两年前,尽管景区运行多年累计接待近3000万的游客,却对游客的出行方式、消费需求等不了解。
“2012年7月,我们对智慧景区开始进行整体规划。”景区相关负责人说,智慧景区的前期规划是一个基础数据网络,两个平台包括基础数据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以及18个应用系统。“今年已初步建成基础数据网络,完全建成线上线下一体化、门禁系统及票务这两大应用系统。”
运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票务、游客统计等应用系统,景区可详细了解游客的准确客源地、景区消费、驾车游客的逗留时间等。“这些都是大数据的应用。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景区可准确判定市场在哪里,哪些市场需要重点开拓,并能针对消费者研究产品,便于市场推广。”景区相关负责说。
2014年,贵州确立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黄果树景区将抢抓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机遇,基于目前黄果树智慧旅游的基础,强化在游客服务端的应用,推进移动数据端的打造和升级。其次,做一个立足于贵州旅游行业的研究和分析,为贵州公共旅游服务,通过数据集成,通过对旅游行业的分析研究,促进贵州旅游的推介。
云计算呵护“舌尖上的安全”
“看,这是我们配合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正在研发的食安测MApps移动客户端。”3月2日,贵州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省分析测试研究院院长谭红向记者展示手机软件:“这个软件可以让公众便捷地查询到食品安全与营养最新的检测报告,从而更加放心消费、科学消费。”
输入“蒙牛特仑苏”,点击“查询”后,手机上立刻显示出食品检测结果,还有食品营养成分显示。
据悉,这一移动客户端软件目前已有蒙牛乳业、三联乳业、味莼园、老干爹、国台、黔五福、兰馨茶叶7家企业在积极试用。
自2009年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后,贵州形成了快速筛查、定量检查、移动检测的“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在模式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在全国工商系统推广应用,被称为“贵州模式”。
在此基础上,贵州科学院积极筹建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探索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创新。
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的三个系统,分别是知识管理系统、数据收集系统和监管服务系统。这三个系统最终形成两个终端,也就是“食品安全营养网”和“食安测”手机客户端。整个就形成了“云”的概念,并形成大数据的集聚。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资源,通过搭建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数据将得到充分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效益。
政府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巡查与监管,使得监管更加科学高效;食品企业可以利用平台进行产品推广,解读安全与营养指标的科学含义,引导消费,通过产品反馈设计新产品,进行危机预警;而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食安测手机移动客户端使消费者放心消费。
通过2014年至2015年的建设,食品安全与营养信息服务云平台将集聚贵州及国内部分食品安全与营养检测大数据,形成完整的落户贵州的产业模式。
在此之后,再经过2年的运营,打造成为信息消费现代服务产业,推动企业上市;同时,创新构建的“贵州模式”,推动贵州食品产业后发赶超,引领我国食品安全与营养信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