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坚持绿色发展 一派山水田园

   2014-07-14 贵州日报
35
核心提示:新闻提示 坚持发展为要、生态为先理念,依托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省级生态示范县等金字招牌,湄潭围绕生态做

新闻提示

    坚持“发展为要、生态为先”理念,依托“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省级生态示范县”等金字招牌,湄潭围绕生态做优农业,立足生态发展绿色工业,依托生态发展旅游业,凭借生态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定信心走生态文明之路。
    坚守两条底线,湄潭,以不懈的努力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6月中旬,本报采访组走进湄潭经济开发区(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湄潭的生态工业发展之路—18.65平方公里的园区内景色宜人,厂在林中,林在厂中,没有烟囱林立,没有噪音喧闹,一派山水田园风光。
    湄潭是典型的农业县,全县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风光旖旎,满眼皆绿,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称。2004年,定位为“绿色工业平台、城市建设新区、区域发展中心”的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正式诞生。2008年,园区升格为市级园区,2009年被遵义市列入“10+7”工业园区,如今,已经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从建园之日起,就紧紧围绕生态农业县的特点,产业定位为绿色食品工业、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园区严格企业准入条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一律不予引进。园区长期坚持生态底线,不为追求招商成绩盲目引进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近年来拒批3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达70多亿元。
    要下这个决心当然不容易!湄潭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和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唐小宇举例说,前些年有一家外地企业曾经打算在湄潭搞一个硫铁矿项目,投资10多亿元,每年可贡献税收5000多万元,“要说不心动是假的,但考虑到环境一旦污染,未来花再多的钱也修复不了。”最终,湄潭还是对这个项目“说不”。
    唐小宇表示,这样做开始有点痛苦,不容易出成绩,所以得做好挨批评的心理准备,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挨得住批评。”
    但坚持下来以后,园区的生态特色反而吸引了众多企业主动上门。目前,入园企业近百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0余家,去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30多亿元。
    湄潭立足生态发展绿色工业的坚守最终得到回报。“许多高品质的企业正是看好我们的生态,才选择了进入湄潭。”唐小宇透露,6月17日,王老吉有一个投资3亿元、年产1000万箱饮料的工厂已经签约,娃哈哈、汇源等著名食品企业也在洽谈之中。
    据介绍,王老吉投资方原本选址成都某园区,但公司负责人实地考察后发现工厂旁边的汽车生产车间异味很大,于是决定放弃投资计划,转而慕名到湄潭考察并确定投资。
    正是这样的坚守,园区建园10年收获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贵州省茶叶科技示范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区”等称号。
    县委书记魏在平告诉记者,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将达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1.5万人,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将达40%以上。

园区企业掠影之1 阳春白雪的品牌追求
    6月的湄潭,温润青葱。
    在细雨中走进阳春白雪公司,公司董事长王静首先带大家参观的,是大门左侧的一面茶文化墙,数十幅浮雕,讲述着茶叶从汉朝到现在的历史。浙大西迁是茶文化墙重要的板块,多位当年浙大教授的浮雕像下,是他们与湄潭茶叶结缘的故事。
    而生产车间里,是现代化的茶叶生产线。从光波杀青提香,到智能风选,整个生产过程实现高度自动化。
    雨势渐大,大家遗憾不能到公司的生态茶园参观。不过,通过王静的讲述,我们了解到阳春白雪公司通过集成各种先进种植技术,打造高标准有机生态茶园基地的努力。
    如何提升贵州茶叶的品牌形象,提高贵州茶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直是贵州茶企努力的方向。一手抓茶文化挖掘,一手抓种植、生产技术的升级。文化与科技,成为阳春白雪公司提升湄潭茶叶品牌价值和形象的两翼。
    “浙大西迁为湄潭带来了先进的茶叶品种和种植技术,浙大与湄潭的相遇,丰富了湄潭茶文化的内涵。”王静对记者说。
    手工制茶,成为阳春白雪公司和湄潭县挖掘整理茶文化的焦点。
    湄潭县是贵州绿茶重要产区之一,中国近现代首个国家级产业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早在1939年就落户当地,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期间,茶叶大师与专家学者采用“一芽一叶”手工技法创制湄江茶成功。
    为了挖掘传承浙大西迁孕育的丰厚茶文化,提升湄潭茶叶的品牌形象,“我们正在面向全国,以100万年薪招募手工制茶大师。”王静说。
    除了百万年薪招募手工制茶大师,湄潭正式成立湄潭翠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小组,计划在2014年内将湄江茶传统工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春白雪公司也积极参与其中。
    手工制茶凸显高端绿茶的个性,面向更广大消费者的绿茶品种,则以不断进步的自动化生产工艺,确保品质的稳定。“我们的茶叶生产线,是根据自身生产需求量身定制的。”王静拿出两份专利证书:“生产线上的很多设计和功能,都获得了专利。”
    在互联网经济勃兴的今天,阳春白雪也搭上了互联网技术铺就的品牌推广之路。前不久,公司刚刚与一家快递公司签约,借助快递公司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渠道,承诺顾客下单后48小时到货,同时开发出“冷链”运输模式,保证茶叶从出厂到顾客收货全程冷藏。
    王静说,他的梦想是,将贵州真正原生态的好茶更快更广地推向全国各地。

园区企业掠影之2 以晴集团的坚定选择
    厂房窗明几净,道路宽阔笔直,路两旁的试验种植园内苗木茂盛、绿草如茵—雨后的以晴集团湄潭绿色生态科技园区更加令人爽心悦目。
    6月19日下午6时,25岁的程静走出湄潭以晴湄潭园区科技工厂,准备搭乘同事的面包车回家。此前她在深圳工作,以晴集团入驻湄潭,为她和600多名同事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挺好的!”程静说。
    以晴集团是一个以厦门为基地,涵盖光电科技、生物健康工程、轻航科技等领域的多元企业集团。以晴集团正是看中湄潭的茶叶原料优势在生物健康领域的前景,与中国航天技术中心、浙江大学合作,组建全球唯一一家利用纯天然萃取技术,萃取茶叶籽食用油的综合利用循环生产企业。
    湄潭以晴的目标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其中茶叶深加工项目将建设年产10万吨茶叶籽油的全自动生产线;5万吨的储油罐区;年消化60万吨茶叶籽饼粕的深加工生产线,包括有机肥料生产线、有机农药生产线和纯天然洗涤剂生产线;年消化30万吨茶叶籽壳的天然活性炭生产线;建设年产500吨优质茶叶深加工厂。
    以晴集团湄潭绿色生态科技园区总经理林晓强告诉记者,以晴最初是冲着湄潭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茶叶资源而来,但后来发现当地还有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于是又追加6亿元投资建设了生产电容式触摸屏的生产线,可年产3600万片触摸屏,达产后能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30亿元。
    以晴集团董事长周以晴说,贵州发展潜力很大,湄潭又具有生态、资源优势,后发潜力巨大,让我们坚定地选择了这里!

园区企业掠影之3 湄窖酒业的复兴之路
    亭台阁榭,小桥流水,绿树掩映。
    仲夏时节,贵州日报通讯工作会暨“走湄潭看变化助发展”采访小分队走进位于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贵州湄窖酒业。令大家惊讶的是,有着60余年悠久历史、有着辉煌过去的湄窖酒业,整个厂区除了飘出浓浓酒香之外,到处是绿树成荫,仿佛走进了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
    在产品展示区,随着大屏幕上一幅幅场景的变换,大家渐渐进入到湄窖酒那段如歌的岁月。
    湄窖酒厂正式建厂于1952年。1988年,贵州湄窖香飘世界,在具有800余年历史、有“博览会之母”称号的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唯一白酒金奖,这也是贵州白酒的第二块国际奖牌,让中国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上世纪末,湄窖酒业和国内大多数白酒企业一样,进入低谷时期。
    2010年,借助贵州白酒工业强势发展的东风,贵州中尔实业集团全面入驻贵州湄窖酒业公司,提出了“为神州酿一壶美酒”、“打造中国知名白酒品牌、创建中国知名白酒企业”的企业目标;实施“一元三花”的产品战略,相继开发了“百年湄窖”、“贵州湄窖”、“春阳岗·铁匠”、“菩提子·茶香酒”等系列产品,参加了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沈阳秋交会等展会,其品质在短期内迅速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赞誉。贵州湄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边听一边走,在湄窖酒业公司总经理陈宗雄的带领下,大家冒雨来到湄窖文化园文化馆,湄窖酒厚重的历史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如何让具有辉煌历史的湄窖走上复兴之路,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陈宗雄说,首先是“勤练内功”。到2015年健全、完善、提升企业的生产、质量、营销、管理等核心功能—在企业现有基础上完成年产基酒5000吨,包装成品酒8000吨,销售3至5亿元的生产及配套设施,同时完善“百年湄窖”、“贵州湄窖”品牌的打造,完成经营网络和基础市场、销售团队、管理团队的建设及生产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发展扩张。在企业迈过了3至5亿元销售的关口后,加快“创建中国知名白酒企业,打造中国知名白酒品牌”的步伐,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企业生产能力超过10000吨,销售额过10亿元,进入贵州酒业前5强,进入中国强势白酒企业的行列,成为湄潭乃至遵义、贵州的白酒税收强势企业。

园区企业掠影之4 黔茗茶业的卓越定位
    一排排标准化厂房规划有序,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干净整洁……在忽来时去的夏雨中,坐落在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内的黔茗茶业,如一颗明珠,越发清晰耀眼。
    在黔茗茶业董事长刘福俊的眼中,有了6000亩无公害绿色生态茶园作支撑,他的企业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自2008年落户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那天起,黔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便将自身定位在“世界级”的大道上。
    翻开一路走来的成绩单,黔茗茶业如今已形成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出口、弘扬茶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企业。
    据刘福俊介绍,眼下在湄潭从事茶业生产和加工的公司有很多家,但黔茗茶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令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的是,该公司目前拥有的名优绿茶智能化生产线和红茶数控生产线,其年加工能力分别达1200吨和1000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先进技术和设备共申报了18项国家专利,已获得和受理1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受理4项发明专利。
    “真没想到,在贵州这个地方,还能看到如此先进的设备!”不久前,来自福建武夷山的同行专家在湄潭考察时禁不住发出这样的赞叹。
    正是定位于卓越的追求,用实力说话的黔茗茶业,一举通过了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取得了出口贸易经营权。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游。公司开发的“遵义红”、“湄潭翠茅”等系列产品大受市场欢迎,其中“遵义红”功夫红茶远销意大利、瑞士、新加坡、英国等地,在国内20个省市有80余家经销商,还在阿里巴巴、京东、淘宝、1号店、中国建行电商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直营店……
    连续5年多,黔茗茶业节节攀高,已获得“遵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遵义市扶贫龙头企业”、“遵义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贵州省著名商标”、“贵州省自主创新优秀品牌企业”、“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茶叶产业化经营优秀企业”、“贵州省行业优秀品牌”等殊荣。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黔茗茶业与县残联等多家部门合作,通过技能培训、增加手工包装设备等措施,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搭建平台。
    家住湄江镇的田红琴,几年前因冻伤严重导致双手双脚残疾,在县残联的帮助下,她到黔茗茶业从事包装工作。凭着自己的聪慧和努力,她工作表现突出,如今已当上了包装车间主任。
    “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让一个个微小的梦想实现。”刘福俊告诉笔者,公司结合实际用工需求,最大限度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自公司成立以来就与县残联、县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合作,通过开展茶叶采摘、种植、包装等技能培训,努力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东西虽小,功夫不少。无论大小,只有精品才最好。”为给更多的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去年,黔茗茶业放弃了自动化包装设备,采用手工包装产品。而今,在黔茗茶业生产一线、精加工车间、茶园基地,已接纳残疾务工人员19人。
    行走在黔茗茶业爱心车间,一幅标语让人动容:每减少使用一台全自动包装机,就能增加5名残疾人就业岗位。
    身残志坚的田晓宇、罗霞两人,同在黔茗茶业包装车间务工,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组合。患有先天聋哑的他俩经过黔茗茶业的系统化培训后,进入包装岗位,每人每月能拿到不低于1700元的工资。
    谈到今后的打算,刘福俊说,公司将围绕建设绿色茶叶大基地、打造贵州茶行业大品牌、发展规模生产大企业目标,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创业就业。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