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地处西南边陲的贵阳火了!
坐落在该市高新区西部研发基地的“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天天客满,前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
阿里巴巴、富士康、惠普、戴尔、微软……国内外的IT巨头频繁到贵阳踩点,与当地领导商谈合作事宜……
红红火火的大数据,只是北京与贵阳开展科技合作结出的硕果之一。
“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贵阳的创新驱动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目标明确、路径可行、成效初显。用创新引擎带动跨越发展,已成为贵阳广大干部群众的新共识!”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告诉记者。
理念对接
贵阳牵手北京,探索科技合作、创新驱动新路径
北京和贵阳,一个是全球瞩目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个是地处西部的欠发达城市——相距遥远、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城市是如何牵手科技合作的?
志同方能道合。这两个城市在科技上的结缘,源自相同的发展理念。
“贵阳是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经济上又欠发达,如何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式发展?”陈刚坦陈,“前车之鉴表明,如果贵阳继续走产业梯次转移、逐步工业化的老路,结果只能是‘先污染后治理’,最终得不偿失。因此,贵阳别无选择,只有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创新驱动需要科技要素,而贵阳最缺乏的就是科技要素,怎么办?只能是巧借外脑、善借外力。”
2013年8月,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贵州调研时提出:希望北京直接对接贵阳,支持贵阳的科技创新。
这一提议,得到北京市科委的积极响应。“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欠发达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打破区域、产业及行业间界限,以全球视野、全国思维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是北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途径;贵阳正在探索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科技创新成为北京与贵阳开展合作的交汇点。”
2013年9月8日,在北京市委和贵州省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正式揭牌,北京市科委与贵阳市人民政府签订京筑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两地科技合作、协同发展的大幕。
资源对接
“一站一台”让贵阳与北京实现“同城待遇”
“‘借船出海’是贵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捷径。”陈刚说,“这个‘船’怎么借?通过搭建‘一站一台’,让贵阳直接登上了北京这艘‘大船’。”
“一站一台”,指的是2013年9月北京市科委与贵阳市政府共同建立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和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这是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在贵阳的实践,直接促进了贵阳市和北京市高端科技资源的紧密合作。”闫傲霜说。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将首都创新资源与贵阳创新发展需求进行对接,在贵阳开通贵阳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建立技术供需对接长效渠道,使贵阳在科技资源共享上与北京实现了“同城待遇”。合作站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现场对接会,让供需双方面对面交流、点对点对接。
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的建立,则为两地技术交易开辟了绿色通道。贵阳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以加大首都科技要素在贵阳的聚集和整合力度,打通科技与产业的“最后一公里”,使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产业化。
建站搭台,成果显著。据介绍,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通过服务平台,北京输出到贵州省的技术合同多达62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2亿元。
通过“一站一台”,北京、贵阳两地的企业实现了快速嫁接。中船重工远舟(北京)公司与贵州华科铝材料公司签署“铝合金材料在船舶制造中的应用及推广”合作意向书,推动“211Z耐热高强韧铝合金材料”在中国造船领域的推广应用;贵航汽车零部件公司与北京市计算中心就“汽车密封条CAE模拟仿真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开展合作……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1—11月,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66亿元,同比增长19.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0亿元,同比增长18.1%。
产业对接
大数据搭建贵阳跨越发展的 “登天云梯”
“贵阳要实现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大数据是上上之选。”陈刚说。“大数据既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消耗资源少的绿色产业。我们期望通过培育大数据产业,使贵阳成为西部省会城市的创新先锋。”
目标既定,锣紧鼓密——
2014年3月,北京科委与贵阳市政府在京联合承办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北京市科委邀请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北京长风信息技术产业联盟、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等12家联盟45家企业参加,与贵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贵州大数据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研究成果在贵州转化。
2014年4月19日,在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贵阳峰会暨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年会上,北京市科委与贵阳市政府签署“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共建协议。经过短短60天的日夜奋战,“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 一期工程于2014年7月建成开放,成为贵阳各界群众了解大数据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在阿里巴巴、富士康、惠普、戴尔、微软等IT巨头的积极参与下,以“块数据”为核心的“四只小天鹅”正展翅欲飞,演绎着贵阳的大数据交响乐。
“这‘四只小天鹅’分别承担着大数据的产生、汇聚、交易、应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陈刚俨然已是大数据专家,话语间透着自信,“目前贵阳发展大数据的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四只小天鹅’预计2015年将会先后登场、联袂起舞。”
据统计,截至2014年10月,在大数据及关联项目方面,贵阳已引进150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400亿元。亿赞普、讯鸟软件、闪联信息技术等项目开工(含投产)69个,总投资额500亿元,已开工(含投产)项目预计形成年产值585亿元。前不久,贵阳市被大数据产业联盟授予“全国最适合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城市”。
在北京的支持下,贵阳将于明年5月举办2015全球大数据时代高峰会暨中国(贵阳)大数据交易博览会,以期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数据产业抢得更多先机。
“贵阳的大数据产业做实了、落地了、做活了。”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说。
“贵州的大数据产业蓬勃兴起、有声有色,显示了远见卓识!”工信部部长苗圩说。
一流城市搭平台,搭好平台项目来。通过京筑科技合作,贵阳市不仅引进了核心的要素、关键的企业,也逐步搭建起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从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贵阳市共引进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81个,同比增长427.2%;总投资额3600多亿元,同比增长274.3%;累计到位资金1000多亿元,同比增长227.2%。其中,已投产项目120个,同比增长300%。
“在互联网时代,物理距离已不再是问题。”陈刚说,“只要有市场需求、有好的平台,京筑两地的合作空间会越来越拓展、潜力越来越巨大,合作的互补性、互动性、互利性会越来越强。”
“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动力,市场应用的空间越大,科技创新的动力就越足。” 闫傲霜认为,“如果北京的技术光解决北京的问题,创新空间有限;如果首都的科技创新把目光投向全国,其空间和潜力就会非常巨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潮中,京筑两地的科技合作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