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乌蒙磅礴绽新颜——毕节试验区践行“三大主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6-04-03 贵州日报
36
核心提示:    毕节市七星关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集蔬菜种植、种苗繁育、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销售于一体,建设了

  

  毕节市七星关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集蔬菜种植、种苗繁育、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销售于一体,建设了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省内一流的高智能温室。本报记者芦晓娟摄

 

题图:毕节赫章高架桥夜景。伍卫东摄(贵景网发)

  站在海拔2900.6米的贵州最高峰韭菜坪。远眺,西面是威宁境内的百草坪风电场,银灰色的大风车有序排列。近观,赫章境内的韭菜坪周围高山上,密布的大风车飞速旋转,吞风吐电。乌蒙高原之巅这些狂风劲舞、“离天最近”的地方,已经成为贵州新能源开发主战场。
  韭菜坪山下,迷宫式的夜郎石林、草丰畜壮的阿西里西大草原风光无限。从春天开始,赶着东面的百里杜鹃花旅游“井喷”,全国十大避暑名山韭菜坪便赢来一批批客人。进入秋天,万亩韭菜花组成的紫色花海如梦如幻,毕节旅游将迎来又一个“井喷”季节。
  曾记得,“纳威赫,去不得”的民谣过去多年广为流传。如今,民谣已经过时,发展日新月异:高高的乌蒙山,“铁公机”穿云过岭、跨川平壑;深切的乌江谷,长堤锁水龙,高峡出平湖。山与谷之间,青山如黛入画图,田野村庄换新颜,百姓逐梦绿富美。
  这是毕节试验区经历28年的发展积累,写在乌蒙大地的美丽诗行。
  2016年3月23日,统一战线聚力脱贫攻坚暨多党合作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在毕节召开,毕节试验区在取得引人瞩目成绩的基础上,再次鼓起发展的风帆,奔跑在科学发展同步小康的道路上。
  绝境求生:用“五子登科”生存法则重建秀美山川
  这是绘在美丽乡村的小康图画:73.6%的森林面积,把山头和坡耕地全覆盖。屋子被树林包裹,畜禽养在林中,药材种在林下,电商连接大世界,农产品俏销省内外。2015年,大方县小屯乡滑石村农民年均收入超过6000元,很多人家过上了小康日子。
  然而,16年前发生的一场生态灾变,让村民们依然刻骨铭心——
  2000年5月7日下午6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持续40分钟的暴雨夹带冰雹砸向这片光秃秃的土地。泥石流侵袭着村庄,全村18人丧生,27幢房屋被毁,1300多头(只)牲畜和家禽死亡。
  噩梦醒来是黎明。“同是一方人,我们遭灾受难,而相隔不远的穿岩村小沟组却安然无恙,因为他们有绿水青山。”痛定思痛,村支书王福忠召集群众开会时总结教训:“山上荒山秃岭,山下必水打沙壅。只有种树改变生存环境,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实际上,穿岩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吃过水打沙壅的苦头。毕节试验区建立后,该村群众主动向荒山和坡耕地宣战,重建秀美山川。
  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横跨乌江、珠江两大流域,是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这里岩溶地貌突出,生态极为脆弱,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人多地少的矛盾,
  人们把刀斧举向山头——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
  因穷而毁林,林毁人更穷。经济贫困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经济贫困,而人口膨胀又加剧了这一恶性循环。毕节在“森林——耕地——裸岩”的逆向演替中,成了联合国专家定论的“不宜人居”区域。
  面对严峻的现实,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多次深入毕节贫困乡村调研、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报请国务院研究批复同意,于1988年6月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1989年1月,贵州省委经研究决定,再增加“人口控制”这一主题,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确立。
  毕节试验区建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等各级各部门的倾力帮扶下,以开发扶贫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山治水行动,并不断探索和丰富“五子登科”的生存法则,即“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脚铺毯子、务工挣票子、致富盖房子”。在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中,毕节试验区根据各地土壤、气候特征,既种生态林,又种经济林,既种景观树,又种植“摇钱树”,并致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让绿水青山既是“天然大氧吧”,又是金山银山,逐渐形成核桃、茶叶、水果等几大产业。
  破茧成蝶:着力破解“一基三化”,在既“赶”又“转”中后发赶超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毕节试验区抢抓“西电东送”机遇,主动向上拼争项目,敞开山门招商引资,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电工业,一批火电项目相继建成。工业经济解决了大批农民就地务工,拉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调整。毕节的三次产业排序从“一二三”变为“二三一”,财政收入跃居全省第三,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面对人多地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百姓的状况,毕节试验区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财富”摆在重要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义教”工程、“普九”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乡村幼儿园建设、职业教育等工程,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打下基础。通过城乡富余劳动力走出大山,借地生财,既缓解了土地的生存压力,又让外出务工人员带回资金、观念和技术,反哺农业和农村。
  开放,首先缘于思想的解放。2007年初,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毕节市委、市政府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主题,“剔肤见骨”寻找不足,确定了“以公促农,以城带乡,以外促内”的开放带动战略。随后,毕节试验区积极向上跑争取项目,向外跑引进项目,向下跑落实项目,以“宁可晚上睡不着,不能项目被耽搁”的干劲,加强项目对接和落实。
  毕节试验区的发展,一直得到中央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心。2011年5月21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毕节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会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民营经济跨越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加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进多党合作、共促发展9个方面闯出新路子。
  随后,毕节试验区借力贵州省“两加一推”东风,既“赶”又“转”,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改善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把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把民生事业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征途上继往开来,再谱新篇。
  石头开花:“铁公机”铺筑幸福快车道,新毕节跃上发展大平台
  在乌江北源瓜仲河段,毕节市九洞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一处“石头开花”自然奇观。《大方县志》记载:“瓜仲河小渡口岩壁上,每年春夏雷雨之交,蝴蝶产卵岩壁上,为五色彩花蕊……”
  民间有谚云:“石头开花马生角,任你评价任你说。”“石头开花”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然而,今天的毕节人却惊奇地睁大眼睛,看着“不可能”的事精彩呈现——
  基础设施建设迈开大步。交通建设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实现道路硬化,成贵快铁快速推进,毕节飞雄机场2013年建成通航,开通了北京、上海等14条航线,以“铁公机”为引领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构建。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唱响发展主旋律。煤电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药园、农产品深加工、电子技术等产业方兴未艾,一批产业园区初步形成规模。城镇化建设方面,以毕节城为中心,连接大方县城和金海湖新区职教城,面积百余平方公里、人口百余万的“双百城市”建设实现了提质扩容,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各县区城市建设大步跨越,小集镇建设异彩纷呈。农业产业发展上,核桃、茶叶、水果、中药材、马铃薯、夏秋反季节蔬菜等一批特色产业呈规模效应,以“乌蒙山宝·毕节珍好”为品牌的农产品闯进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大脱贫、大旅游迈开大步。以“精准滴灌”产业扶贫、易地移民搬迁为主体的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展开;旅游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立体交通线串珍珠,形成景区之间抱团出击,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初步转型。
  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教育事业、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医疗保险等各项民生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谱写新篇,以“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的新毕节试验区精神成为后发赶超的精神力量。
  统计数字显示,经过28年的艰苦努力,毕节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1.5倍,财政收入增长151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31倍,达到6976元,经济实力从全省倒数第一跃居第三;森林覆盖率从14.94%提高到48%,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1‰下降到6.09‰,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学发展的毕节试验区,举世瞩目的成绩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包含着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倾力帮扶。如今,在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发展春潮中,毕节试验区干部群众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斗志,围绕“三大主题”,奋力后发赶超,迈向更加和谐、更加富裕、更美丽的明天。

 
 
更多>同类资讯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