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大背景下,如何发力供给侧,完成企业的转型升级?作为息烽县的传统化肥企业,贵州西洋实业有限公司交出“答卷”:投入经费3000万元成立专攻技术创新的子公司,研发出新型肥料,帮助企业于今年上半年在总产能不变的基础上取得销售收入增长20%的好成绩。
在化肥行业整体销售下滑的情况下,西洋实业销售收入缘何“逆势上扬”,一切还得从去年说起。
去年2月,农业部制定出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刚刚看到文件时,我的脑袋嗡地一下‘炸’了。”负责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的西洋实业磷铵分厂厂长王刚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份文件时的心情,“光看文件的名字,你就知道这次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控总量、降产能、提品质。这意味着化肥企业单纯依靠扩大产量实现产值增长的‘老套路’不管用了。这几乎把公司逼入‘绝地’。”
面对“绝地”,如何突围?王刚有自己的见解:传统化肥功效单一、肥力不足、欠缺土质改善功能、产量过剩供大于求,这处处皆是的“痛点”,也许正是化肥产业的“突破点”。
王刚的想法,也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去年3月,西洋实业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决心发力供给侧,实现转型升级。
然而,要在行业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实现“突围”并非易事,三大难关摆在西洋实业面前。
资金是第一道难关。
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西洋实业组建全新子公司——贵州诺威施生物工程公司。“这个新公司唯一的职能就是研发新产品,不求规模,只求创新。”王刚说。
子公司的建设,需要运转资金、研发经费、购置设备,资金如何解决?
西洋实业的答案是挤出来、省出来:压缩接待、行政等办公经费,减员、优岗减少生产支出,淘汰落后生产线降低运营成本……
一系列举措,为公司省出3000万元,诺威施生物有了发展的“第一桶金”。
技术是第二道难关。
“在产品研发方面,企业有实验平台,有原材料支撑,这是优势。但人才和技术是我们的短板。”王刚坦言。
如何扬长避短?西洋实业决定将合作的橄榄枝伸向高校和科研机构,多次前往中科院、贵州大学技术研发中心,谋求生产端与技术端的“牵手”。
“人才和技术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最大优势,双方实现合作,能让技术在市场中得到充分激活。”王刚说,经过坦诚对接,企业与科研机构结成战略同盟,决心共同研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质量的新型螯合肥料。
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难题后,研发成为西洋实业面对的最后难关。
新化肥如何配比、螯合成分如何被作物有效吸收、土壤改善效果如何……每个问题都有待在实验中解决。
为此,科研人员划出50片实验田,用于比对不同配方对作物、土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提升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近千次的实验、对比、优化、提升,一款名为特铵有机动态螯合肥的新型肥料诞生了。这款产品让传统无机肥同时具备有机肥的功效,能够一次性施肥解决土壤缺素症、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在提高作物品质,增加产量的同时,达到了改良土壤的效果。
“与传统复合肥相比,在相同用量的基础上,特铵既能有效改善土质,还能帮助水稻每亩增产200公斤。”王刚说,这款产品虽比传统复合肥贵30%,却受到市场追捧,进入销售旺季以来,每天的出货量高达3000吨,已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
第一款新型肥料大获成功,坚定了西洋实业走创新发展之路的决心。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挤出3亿元研发资金,用于生物有机菌肥、水溶肥的研发生产。”西洋实业常务副总经理周扬说,预计到2018年,西洋实业高端新型肥料的生产占比将超过50%。“届时,我们将在产量不变的基础上实现产值倍增,真正完成‘绝地突围’。” 本报记者 路榕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