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修复脆弱生态 发力精准扶贫

   2016-11-03 贵州日报
42
核心提示:  “花江模式” 攻克生态顽症  关岭自治县以南、贞丰县以北的北盘江花江河峡谷两岸,喀斯特分布面积占8

  “花江模式” 攻克生态顽症

  关岭自治县以南、贞丰县以北的北盘江花江河峡谷两岸,喀斯特分布面积占88%。

  自国家“九五”计划以来,以贵州师大喀斯特研究院院长熊康宁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贵州师大喀斯特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选择花江大峡谷作为研究示范区,通过连续承担四个五年计划的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重大课题,经过20年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积累,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贵州省情、适宜喀斯特环境特征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花江模式”。

  “花江模式”以蓄水、治土为核心,特色经济林种植及高产技术为支撑,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产业措施、管理措施等多种技术措施加以捆绑、组装和科学配置来治理石漠化。

  截至2015年12月,“花江模式”建立的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产业规模经营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示范区面积达到50余平方公里,示范区植被覆盖度在1996年3%的基础上提高到47%,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43%,石漠化面积比例降低31%,种植各类苗木约297万余株,人造经济林19.8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650元提高到5950元。

科技力量 助推精准扶贫

  2016年3月,团队承担的“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验收。除花江示范区外,科研团队又在贵州毕节撒拉溪喀斯特山地、重庆北碚中梁山喀斯特槽谷又建立了两个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创了“毕节模式”和“北碚模式”。

  三个示范区的面积2296公顷,辐射推广面积96000公顷。三个示范区植被覆盖度提高16.49%,土壤侵蚀模数降低22.35%,石漠化面积比例降低14.23%以上,生态系统保水固土功能提高33.45%。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3.77%。

  科研团队与农户合作,示范区农户自愿组合,以土地折合现金的方式,成立生态产业化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课题组在朝营村联合农户44户,入股土地400亩,租赁土地400亩,建立了高山生态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毕节泡核桃800亩,刺梨400亩,养殖肉牛60头,贵州半细毛羊360只,林下养殖洼土鸡13000只,形成核桃、刺梨生态产品、鸡牛羊生态衍生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一体化生态产业模式。

  该团队通过技术转移与推广应用,拓展提出生态移民与自然修复、封山育林与生态修复等9种石漠化治理工程模式与衍生产业技术体系,形成的咨询报告被国家发改委采纳出版发行,为8省区同类喀斯特环境石漠化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治理模式、技术体系和示范样板。

  马发亮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科研团队以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为载体,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让石漠化变绿洲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和精准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