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专业技术协会架起“致富桥”

   2016-12-21 贵州日报
34
核心提示:惠水县好花红乡辉岩村金钱桔种植喜获丰收。专业技术协会架起“致富桥”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民自己的技

惠水县好花红乡辉岩村金钱桔种植喜获丰收。

专业技术协会架起“致富桥”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民自己的技术合作组织,是科普惠农的重要基层组织。全省2300余个农技协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科技工作者,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学习、运用农业科技,解决“科技推广难”问题;同时,协会又助推了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帮助“小农户”应对“大市场”。
  湄潭县茅坝米种养业协会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协会+农户”模式,引领种粮农户加入协会共谋发展,不断促进当地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协会现有会员416名,种粮大户25户,会员种粮总面积1000余亩。
  该协会以科技兴农为己任,大力开展多元化技术培训工作,三年多来共培训农民近1万余人次。同时,协会积极培育种粮科普示范户、专业户、科技带头人,有近60人成为优质水稻种植、栽培方面的“土专家”,辐射和带动本村及周边粮农致富。协会注重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120平方米的科普活动室和6个科普宣传栏,共购买3000余套水稻种植、栽培、加工、贮藏和营销等方面的实用教材,充实协会图书室。向会员提供科技致富信息153条。
  据统计,2015年协会会员人均收入6657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高26.2%;在近三年里,仅种粮一项收入就占会员人均纯收入的七成以上。
  锦屏县油茶协会成立于2009年3月,现有会员单位5个、会员386人,联带农户9000多户,辐射带动全县新老油茶面积14.5万亩同步发展。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了该县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该协会加强试点示范点建设工作,发挥会员单位的技术和土地资源优势,以点带面,在全县大力开展油茶种植试点示范,共建有示范基地5346亩。协会还以贵州省林科院、黔东南州林科所等研究机构为技术支撑,大力开展油茶生产课题研究,并在优良品种选育、嫁接育苗、高枝换头、油茶低产园改造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目前,新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已经在部分乡镇广泛应用和推广。
此外,该协会注重技术培训,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共开展了58期培训,受训人员7862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00多份,开展科普咨询服务187次。协会还组织编制了《锦屏油茶栽培管理技术》资料等。
  在该协会的带动下,油茶产区的农户增强了科技意识和商品意识,提高了生产技能,改变了原先粗放、低水平的生产方式。
  松桃苗族自治县鑫鑫养殖专业技术协会位于黄板乡高坪村,2008年8月成立以来不断壮大,目前已有266名会员、15个会员单位,带动农户1380户。
  协会大力完善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畜、禽新良种、新技术,打造地方特色新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着力抓好养殖和疾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了全乡养殖户的饲养技能。协会每年还对会员进行培训,受训人员不少于3000人次。
  该协会助推了该乡畜禽产业迅速发展。2015年,全乡生猪出栏2.7万头,比2008年增长66.5%;禽蛋产量731吨,比2008年增加57.5%。畜、禽养殖户从2008年的113户发展到2015年275户。
科普示范基地助力农民科学素质提升
  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是引导、培训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重要场所。农业试验示范田、样板田、科技园区、培训学校等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研究、试验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技术推广和培训,进行科学生产示范。它们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普阵地。
  水城县峡谷现代农业生态科技观光园2012年7月创建,位于该县野钟特色经果示范园区中心区,现有科技刺梨种植面积20000亩,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2000亩,苗圃种植面积1000亩。
  该项目负责人说,在此建立观光园,旨在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出力,推动地方农村经济发展。
该园着力抓好品种和技术的引进推广,为提高科技刺梨产量和品质,基地大力开展刺梨优质品种的引进和试验,同时,对科技刺梨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开展刺梨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形成了对高海拔地区防控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和方法。目前,已建设完成示范园区200余亩,可控范围500余亩。
  该园着力抓好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基地的培训资源向本村及周边村的农户开展科技刺梨种植技术和现场培训,解决农户在科技刺梨种植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提高农户科技刺梨种植技术。
  近年来,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当地的新发村建设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刺梨产业发展较快,该村及周边的种植面积已达2万余亩。让种植户依靠种植致富已成为现实。
  贵州柳江畜禽有限公司生态牧养科普示范基地位于镇宁自治县丁旗镇凉水井村。基地自创建以来,积极向农户传授“科技养殖”理念,带动了周边蛋鸡养殖产业发展,提高了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基地注重农村科普工作,共计投入科普经费23.5万元,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科普培训场所,购置了涉及农村实用技术和蛋鸡养殖等科普图书12000余册,建了16块科普宣传栏,为普及科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基地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为广大农户解答养殖技术难题和提供技术指导。此外,该基地还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降低蛋鸡养殖农户养殖风险。
  该基地使得户均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直接扶持专业养殖户511户、带动4127户,劳动力转移就业11817人,被群众亲切地誉为“科普富民基地”。
  荔波县时来村石漠化严重,2006年12月,县科协将驼背树血桃基地列为石漠化治理科普示范基地,初期建立了血桃基地示范面积1300亩。
  十年来,该基地认真开展了广泛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并在基地集中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和水果种植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基地水果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基地还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项目实施示范,与有关部门共同扶持基地实施精品水果改良项目和低产水果改造项目,实施新的嫁接技术和管理技术,共改良果品1000亩,改造低产血桃基地2000亩。
  基地始终把良种良法技术的引进、创新、推广、应用作为基地发展的核心。在荔波血桃生产上,先后与贵州大学和贵州省柑橘研究所进行协作,进行了荔波血桃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高效综合配套技术、规范化整形修剪等种植技术的创新试验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该基地血桃生产水平在全州领先。
  科技种桃,让当地既有了青山也收获了银山。2013年,荔波驼背石漠化治理血桃种植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科普带头人引领脱贫致富路
  农村科普带头人是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领路人,是科普惠农的重要队伍。千千万万的“土专家”、“田秀才”、“农民教授”生活在黔山秀水,进出田间地头、活跃在群众身边,他们以身示范、亲传口授,使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花溪区久安乡久安村原是采煤区,因无序开采,导致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如何找到一条绿色致富的道路?农村科普带头人项朝富靠一片绿茶让村子实现了发展路径的转变。
  项朝富自己种了100多亩茶园,还带领周围群众种茶。经过多年的发展,他已是久安贵茶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与人成立贵州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并引进贵茶有限公司前来投资和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确保茶农增收。
项朝富成为了当地茶业发展的带头人。热心动员群众种植茶叶,无私给群众传授茶叶种植管理技术,无论谁家的种茶事,他都积极主动帮忙,不论是大小困难,有钱无钱的都有求必应。到茶叶采摘的季节,他走遍全乡的茶园向大家讲解如何采摘才能采出高品质的茶叶,避免古茶树上稀有的茶叶资源浪费。
  2013年,项朝富意识到单纯靠人工种植管理,生产效率不高,他又组织村民成立了久安贵茶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年,久安古茶还拿到了欧盟市场“入场券”,茶叶通过欧盟认证出口欧洲市场,并与德国一家公司签订了320余万欧元的销售合同。
  在项朝富的科技示范带头下,现全乡生态有机茶园种植面积近两万亩,种茶户达到520户。 
  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多年来,在科普带头人、村支书朱昌国的率领下,村民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昔日的石旮旯变成“米粮川”。
  2001年,朱昌国试种金银花,三年后就收入3万元。2004年,他发动全村大面积种植,目前,全村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3200亩,年产值达680万元左右。
  在干旱年景,朱昌国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实施抗旱自救,基本保障了全村人畜饮水,同时,他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发明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抗旱保苗方法——滴灌法。2013年以来,朱昌国有带领大家种植射干、铁皮石斛等,引进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大型肉牛养殖场。
  据悉,该村年人均收入已达8000余元,从贫困村迈向了小康村。
  纳雍县农牧局高级农艺师徐富军在1990年作出了一项重大个人决定:留职留薪回乡领办了总溪河园艺场。在这里,他一干就是20多年,并成为了一名农村科普带头人。
徐富军在果园里默默地辛勤耕耘,1996年,他在自己的果园里偶然发现一株樱桃变异植株,经过多年的精心选育,他培育出我国西南地区独一无二的樱桃新品种——玛瑙红樱桃。随后,他注册成立了玛瑙红樱桃有限公司。
  发展一业、致富一方。徐富军不断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玛瑙红樱桃产业,积极带动周边农户致富。该公司流转租用农户承包土地,大量雇佣农户为公司做工,每年直接为当地农户增收160余万元。他还组建樱桃合作社,由合作社发动周边农户进行种植、统一收购樱桃,公司统一组织销售。
  目前,已推广种植玛瑙红樱桃面积近10万亩,其中,县内推广种植7.8万亩,种植户达1.2万余户。盛产期每年水果总产值可达200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9000多元。

 
 
更多>同类资讯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