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工程复合材料中心车间一景。
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如果能把海水变成淡水,很多国家的水危机将迎刃而解。实践证明,反渗透膜技术是迄今为止淡化海水、净化污水最有效的技术手段,然而,其核心部件一直被欧美国家的企业所垄断。
眼下,在位于贵阳国家高新区的贵州科学城内,紧盯大数据新科技的贵州省工程复合材料中心终于突破技术壁垒,成功研制出反渗透膜核心部件。各种大数据项目的落地生根,各种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创新,让贵州站在了时代前沿。
1
智慧结晶让贵州站在时代前沿
“这种材料在1至2毫米内实现了丝径的变形、扭转、搭接等功能,让流体很好地在反渗透膜上铺展开来。”贵州省工程复合材料中心主任陈兴江介绍说,经过反复试验论证其稳定性,材料已于今年1月正式投入生产,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
构建“贵州科学城”的初衷,是以贵阳国家高新区为载体,整合中科院贵州省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引导科技风险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服务机构聚集建设,集中资源,形成科技创新的集聚区。
事实上,科学城确实成为了集聚区。“入城”的研发机构、创新服务机构正散发技术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
慢性乙型肝炎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目前还没有能彻底治愈乙肝的有效药物。位于贵州科学城的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经过十余年研发,发现了候选药物“替芬泰”,它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疗慢性乙肝停药后的“反跳”症状。这也是贵州省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已进入临床研究的化药1.1类新药。
作为贵州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科学城内的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贵州省丰富的磷资源,通过提升低品位磷矿资源附加值,研究开发出了耐高温磷系阻燃剂。耐高温磷系阻燃剂具有高效阻燃、对环境和健康友好的性能特点,通过对火焰和烟气两方面的控制进行有效阻燃,产品主要质量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入驻贵州科学城的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有优秀表现,“39互联网医院”和“39健康网”平台上线仅两个月,已有200多位名医与其签订多点执业协议。“平台里的每一位专家医生,都是各个科室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39互联网医院会与他们反复沟通,并最终获得许可、签订协议,才会将专家医生们的信息在平台公布。”朗玛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不止有喀斯特地貌、黄果树瀑布,不止以旖旎的民族风情吸引游客……一份份智慧结晶、一个个创新技术,赋予了贵州新的“打开方式”——贵州,还可以有大数据科技这张响亮的“名片”。
2
技术研发带来的聚集引领效应
在贵阳高新区白金大道以西、高纳西路以南、科文路以东及630核心区部分,是大数据技术研发中心。
作为贵州科学城“五中心”(大数据技术研发中心、大数据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大数据文化创新中心、大数据检验检测中心、大数据呼叫服务中心)的第一个中心,该区域占地2817亩,包括智谷、国际大学科技园、朗玛健康产业园等。
大数据技术研发中心定位以大数据技术研发、大数据技术引领及颠覆性技术等为核心,积极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总部、中科院科研机构以及有优势、有特色的省属科研机构、高校重点研发机构等入驻园区,积极打造大数据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基地以及城市区域科技研发创新的重要平台。而智谷小镇作为配套,是以建设智能化、低密度、生态型企业社区的总部楼群,形成集办公、科研、教育、商业于一体的企业总部聚集地。
目前,智谷(一期)已完成15万平方米主体施工,正在进行内外装修,预计2017年6月建成投用;智谷公园正在进行绿化种植施工,2017年底将建成投用;国际大学科技园占地102亩,目前已启动项目前期建设准备,预计年底进场施工。
“根据现在的工程进度,预计在2018年,国际大学科技园和朗玛大健康项目建成投用,同步推进配套设施项目建设;2019年,入驻大数据科技研发机构50家;2020年,全面建成大数据技术研发中心。”
贵州科学城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廷芳说,未来,这里将是一个聚集全国,乃至全世界前沿技术、“杀手锏”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平台。
预计到2020年,贵州科学城初步建成大数据技术创新实验区,全面形成“一湖两镇五中心”整体格局,成为大数据科技创新的聚集地和引领区;聚集大数据科技研发机构200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20家以上,全面建成后总建筑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园区企业总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
3
目标是建设“中国一流科技新高地”
大数据研发中心有何魅力,何以让高科技、大数据企业垂青?王廷芳说,该中心主要依据以下思路谋求发展——
科研技术聚集。紧紧围绕大数据研发做文章,创新引进突破大数据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等前沿技术的研究机构入驻,积极创造科技研发有力环境,加大科技研发制度、政策创新,打造贵阳、贵州大数据引领地位。
企业总部聚集。聚集大数据技术研发龙头性企业、机构、重点实验室20家以上,积极打造科技研发创新平台,致力于大数据科技研发,突破大数据开放应用和区块链技术应用,突出核心技术。
打造朗玛大健康产业园。通过“39健康网”及“39互联网医院”项目建设,围绕用户入口、大数据处理、医疗资源要素打造中国领先医疗垂直门户网站。
推进国际大学科技园建设。围绕大数据、大健康等产业规划,进一步整合济南大学、贵州大学、莫纳什大学、卡尔加里大学等大学科技资源,将大学综合智力与园区企业的优势资源融合,为大数据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创造平台。
推进大数据公交枢纽项目建设。依托载体建设,引入一批大数据科技服务业项目入驻,打造大数据技术研发创新产业聚集、人才聚集、资源聚集。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创新,与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抢占大数据龙头领先地位。
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依托资源和大数据前沿技术的高度聚集,打造人才栖息生态环境。完善园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管理政策,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住宿、学校、医院、商业中心、公共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给高层次人才就业、创业营造良好氛围。
建设科技研发软环境。从政策扶持、制度创新、载体建设、配套设施完善、招商引资优化等方面构建技术研发、科技创新软环境,打造人才聚集最优生态环境。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定位,以及贵阳国家高新区的大数据产业规划,结合现有优势,贵州科学城立足于科技研发先导、大数据技术引领、教育文化展示、信息智慧集聚、生态低碳示范的五大主导功能,最终将建设成为大数据技术创新实验区、创新型中心城市新引擎,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大数据研发创新的“最强大脑”、中国一流科技新高地。本报记者 王丹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