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许多农作物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影响着世界,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具有普遍性。正因如此,“贵州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项目”背后的科研力量、支撑体系不容小觑,它的辐射能量,对全球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更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话题背景:
嘉宾名片:
马文森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中国国家代表
隋鹏飞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
宋宝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
黄俊明 贵州省农委总农艺师
话题主持:宋黔云 贵州日报科教周刊主编
主持人:贵州大学科研团队早在2010年就已介入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不得不说,这是一项具有远景眼光的举动。当时出于一种怎样的境况和考虑?
宋宝安:我和我的团队一直从事绿色农药研究,多年根植泥土和乡村,关注国内农业生产特别是贵州的农业生产几乎已成本能,科技成果本应让人民群众、全人类获得更多福祉。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荔波和天柱暴发,给当地农民带来前所未有的损失和巨大的压力。由于缺乏对此病症的早期准确鉴定技术和有效的预防及管理措施,当地农民滥用药物,进一步增加水稻病害的抗药性,导致病虫害更严重更频繁发生,结果是病毒媒介介体的治理更复杂持久性的南方黑条矮缩病不仅存在于水稻,而且与稻田相邻的其他禾本科植物,如玉米、水莎草、白草等也能够被感染,后果不堪设想。防治难度导致种植成本增加和农民收入下降,这些负面的东西直接影响脱贫攻坚和当地社会稳定。
这种情况下,团队科研人员第一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运用专业的科技知识进行科学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年努力,现已初步掌握了系统防治黑条矮缩病的方法和技术,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扶持将带来更大的推动力,也将使项目中形成的技术体系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更多地区的人民会从中获益。
主持人:农业部和FAO的支持将给项目带来怎样的助推力?
隋鹏飞: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关乎中国粮食安全。近年南方稻区黑条矮缩病具有突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隐蔽的特点,给水稻作物造成毁灭性危害。为有效控制流行蔓延,最大限度减少粮食产量损失,农业部自2011年起就在重点地区组织开展联防联控行动,宋宝安院士作为农业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带领其团队按照现代植保、绿色防控的理念,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及技术指导工作,为防控和遏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项目立足贵州现状,通过建立南方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和在基层大面积防控技术培训,对症适时用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降低发病率,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和农田生态环境。
项目的启动和立项,FAO对该项目的支持,不仅说明项目本身具有的价值,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将让更多国际组织见证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其所取得的成果将成为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又一亮点,对其他农业国际合作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
主持人: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的国家代表,请您描述一下“贵州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项目”的目标是什么?将产生什么样的成果?
马文森:与所有农村发展项目一样,这个技术合作项目在强调技术合作的同时,更加关注创新,关注以人为本,关注能力建设,强调农村社区特别是妇女受益。贵州山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TCP技术合作项目将引入农民田间学校等粮农组织拥有广泛成功经验的模式,籍此强化能力建设,让广大农民和妇女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自身综合能力。
贵州山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的目标是在两年的时间周期内,在示范区推进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认识,探寻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有效途径,增进农村社区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防治能力。在此基础上,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为在更大更广范围内解决水稻黑条矮缩病问题作出贡献。
主持人:项目落地贵州对我省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黄俊明:“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水稻是贵州主要的粮食作物和人民群众主要口粮,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的五分之二。由于我省大季作物雨热同季,降水多,湿度大,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重,损失大,常年发生面积2300万亩次。这几年,贵州省农委、宋宝安院士团队、贵州植保植检站进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研究,初步摸清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分布范围,组装集成了配套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应用效果显著,达到了“防虫治病”、“虫病共治”的目的,有效提升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水平。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这个项目放在贵州,在我省荔波县和天柱县等示范区实施,将对保护这一地区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阻止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大范围扩散蔓延,降低化学农药使用,提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