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做好气象服务 使命在肩——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20年气象工作发力点

   2020-05-26 气象局网站
39
核心提示: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这份“干货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这份“干货满满”的报告,反映的都是最务实、最紧要的民生关切。报告对气象工作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洪涝、火灾、地震等灾害防御,做好气象服务,提高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纵观报告全篇,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着力抓好农业生产”,从“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从“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到“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无不传递出对气象工作的更高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六保”“六稳”工作力度的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为做好今年气象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着力点和抓手。

如何强化安全生产责任——

做好气象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报告在第八部分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明确提出“做好气象服务”。该要求与“加强洪涝、火灾、地震等灾害防御”“提高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等,作为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的具体要求并列出现。

身处灾害防御链条第一环,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既是气象工作的战略重点,也是气象人的初心使命。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是新时代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气象部门将紧密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聚焦“早、准、快”等要求,抓好重大灾害、重点区域、敏感行业和高风险人群的气象服务。同时将以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系统性谋划。

为探索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经验做法,中国气象局今年部署的5项试点建设任务正在大力推进,涵盖示范区建设、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农村防灾减灾、基于影响的决策服务、联防联控机制等领域。此外,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也将聚焦能力提升,同时立项实施有关工程。气象部门将继续举全部门之力做好第三届进博会、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

如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压实扶贫责任,发挥气象趋利避害双重作用

报告提出,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强化兜底保障。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过程中,时间越紧、越不能松劲,任务越重、越不能懈怠。实践证明,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双重作用,不仅对脱贫摘帽行之有效、更可为增收致富涵养持久能量。中国气象局定点帮扶县——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在今年3月实现脱贫摘帽,定点帮扶近8年来打造的“突泉气象扶贫模式”取得显著成果,并将进一步推广应用。今年,中国气象局在继续定点帮扶突泉县的同时,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双重作用,稳步推进全国气象部门开展行业扶贫。例如实现年内国家级贫困县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100%、贫困地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等。还将围绕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强化支撑,例如为贫困地区打造一批“气候好产品”、打造一批气候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示范点等,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如何更好守护“米袋子”“菜篮子”——

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保障稳产助农增收

报告指出,着力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大力防治重大病虫害,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农业生产领域,“抗灾夺丰收”和“减灾就是增产”已成为广泛共识,气象服务使命在肩、责无旁贷。面对气象灾害挑战,农业生产的科学施策、靶向发力,呼唤更加精准、智慧、管用的气象服务信息;面对农民增收期待,发挥气象资源优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还有更大空间。

今春以来,在天气气候形势严峻、农业病虫害防治任务艰巨的背景下,抓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在紧盯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等关键农时气象保障服务的基础上,今年气象部门将重点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和贫困地区综合气象服务“四大能力”,尤其是大力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智慧气象观测预报服务成果广泛惠及“三农”。同时,还将完成第二批特色农业气象中心创建,试点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等,促进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

如何助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融入重大工程,构建覆盖多领域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体系

报告提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深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气象工作发挥着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各地气候资源禀赋不同、生态治理需求各异,气象保障服务更需因地制宜。过去,气象部门厚植优势、深耕基础工作,各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不乏亮眼的“气象方案”。

中国气象局今年将持续提升生态气象业务能力,针对不同生态类型植被的生态质量加强气象监测评估;提升环境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完善部门会商机制,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还将以深入落实“耕云”行动计划为主线,面向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进一步加大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度。面向更长远的未来,顶层设计已有布局,就在不久前经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生态气象保障有关工程被纳入其中,这将成为加快构建覆盖多领域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体系的强大推动力。

如何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强化顶层设计与任务落实,提供更高质量保障服务

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发展海洋经济。

在区域发展中,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无不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如何融入国家战略,让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程度与区域协调发展步伐越来越契合?监测网络的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区域一体化的业务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融合通畅的部门联动、视野开阔的国际合作,缺一不可。这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履职尽责担当,切实形成合力持续用力,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障服务。

今年,中国气象局党组将“组织编制‘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作为重点任务,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提高气象保障区域发展的能力。目前,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已印发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实施意见已编制完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规划也正按计划编制;海洋气象二期工程建设在加快推进中。气象部门正按照党和国家需求,不断提高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如何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深化完善合作机制,提升全球服务能力

报告在回顾2019年和今年以来工作时提到,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成效。下一阶段,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针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展互惠互利合作等。

“一带一路”建设为气象部门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推动风云气象卫星的国际应用、与非洲国家开展务实合作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使气象服务“一带一路”有了更具体、更强有力的支撑。气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是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全球气象服务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水平。

记者了解到,中国气象局积极落实中央精神,针对气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国际合作平台,在建立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优化调整风云气象卫星全球布局、区域多灾种预警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取得突破。今年,以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为重要抓手,气象部门将统筹推进实现22项阶段目标,强化风云卫星数据国际共享和应用,并进一步优化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作用,为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同时还将通过发展气象服务联盟,持续提升中欧班列、远洋导航、商贸物流等气象服务能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如何提高气象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聚焦科技前沿,全力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报告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同时,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

建设气象强国,必须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加快科技创新。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部署,为激发气象科技创新活力指明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孕育着气象科技创新的潜在力量,需对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其对气象行业的颠覆性影响做好充分预判,以富于前瞻性的谋划稳步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此外,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水资源、生态、能源等领域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需持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

今年,中国气象局党组将结合气象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谋划科技创新重大任务。同时,聚焦强化开放合作,建立聚集部门内外、国内外科技力量的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谋划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气象大科学中心和基地;强化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开放平台作用,做大做强创新平台;重点围绕数值预报、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检测归因、多尺度数值模式等领域,全力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记者 贾静淅 李一鹏 郝静 赵晓妮)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