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服务,是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的重要环节,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农村产业革命“五个三”,科技服务是“三个保障”中要求强化的举措之一。作为产业扶贫的一项支撑性举措,技术服务必须有一支本领过硬、作风扎实的人才队伍作为保障,科技特派员正是这支队伍里的中坚力量。
省级科技特派员及剑河产业发展带头人,观摩朱国胜团队食用菌科技试点。
“科技特派员肩负了让技术落地、让技术本地化的重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现代中药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说,产业扶贫是最难但也是最有效的扶贫方式,发展高附加值的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必须与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相结合,这对农业技术服务的要求很高。
朱国胜(左一)正在为观摩团成员讲解当地试点生产的食用菌。
朱国胜是贵州省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剑河团团长。他与团队依托重大科技专项,为剑河提供红托竹荪液体菌种、菌棒生产、林下仿野生栽培红托竹荪、虎奶菇等科技试点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差异化和高质量发展。
朱国胜查看农户生产的食用菌情况。
“对于科技特派员来说,需要精准找出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的技术方案、做好实验示范,通过示范户带动当地农户,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朱国胜认为,贵州科技特派员的选派越来越精准,更能契合当地产业的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精准服务。
与朱国胜一样,贵州大学蔬菜团队团长、贵州省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威宁团团长张万萍也常常忙碌在乡间。
张万萍在威宁蔬菜生产基地检查农作物生长情况。
今年3月23日至29日,张万萍团队根据沿河自治县产业扶贫技术需求,组织贵州大学生态畜牧、辣椒、蔬菜及茶叶等团队,与贵州大学沿河籍“博士村长”,组建200余名“贵州大学沿河扶贫作战队”,开展了“贵州大学百人团队,培训沿河自治县万名群众活动”,通过田间技术展示、发放辣椒种植明白卡,培训覆盖324个村上万名群众。
“农业专家定点、定任务、定区域,针对重点品种开展驻点帮扶,开展关键环节科技研发协作攻关……对于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突破和规模化应用,科技特派员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张万萍认为,通过科技特派员推动先进技术在基层的落地,能够大力推动帮扶地区的产业发展,带动深度贫困县农民增收。
借助贵州大学蔬菜团队技术优势,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威宁团队组建了产业咨询、蔬菜栽培、蔬菜育种、机械化耕种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工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团队,努力为当地产业发展补短板。
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服务意识。张万萍团队承担了2020年“贵州省蔬菜产业冬季充电”主要培训任务,发放6万张《疫情期间蔬菜春耕备耕技术“明白卡”》,培训农户和贫困户2万余人。
张万萍与蔬菜种植户交流收获情况。
她带领团队在威宁、沿河、榕江、从江、紫云等地开展技术服务,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建标准化技术核心示范基地4个,产值约2亿元,每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17万元;农民流转土地固定分红1380万元,带动农户1300户60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4户2192人;务工分红6336万元,减贫带贫效益显著。
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贵州科技特派员为农村产业革命注入强大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科技特派员工作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决策部署和脱贫攻坚重点产业,突出深度贫困地区、基层经营主体需求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结合国家“三区”人才计划、科技计划项目和“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每年选派1000余名省级科技特派员赴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服务,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和农村产业发展。
“针对传统供给侧调配、分配式选派专业和产业不对口的实际,贵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选派机制,以需求侧问题为导向,采用双向选择模式,让帮扶地区主动根据自己的产业发展需求,选择专业适合的专家。”贵州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处副处长石永宏介绍。
威宁召开科技特派员上半年工作总结合影。
近年来,贵州持续优化选派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完善管理模式,改变科技特派员选派对象的标准条件,由市(州)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调整为县级以上,扩大了专业技术人员选派范围。2020年,贵州省科技厅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和决胜脱贫攻坚任务,以贫困村和样板坝区、达标坝区为服务重点,选派1235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技术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贵州科技特派员累计帮助各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8000余个,帮助指导项目实施4000余个;举办农业技术座谈会和培训会5万余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近20万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和科技二传手5.5万余人;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000余个,农业新技术2万余项,科技人才下沉,聚焦农村产业革命、精准支撑脱贫攻坚的成效不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