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很少有我没走过的县、市,就算县城没去过,但乡镇我肯定去过。”
3000多公里,是隋常玲家乡黑龙江距离贵州遵义的距离。
选择,来自父亲的影响
41岁的隋常玲,与土壤和植物打交道已有19年。
选择与土壤、植物打交道,源于父亲的影响。隋常玲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农业工作者,父亲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国家农业发展,为东北粮食作物的稳产、高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隋常玲意识到农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大学时选择了较为冷门的土壤学(作物栽培)专业,“我希望继承父亲的衣钵,将助力农业产业发展这个思想传承下去。”
隋常玲积极参与农业科研工作
然而,想要成为像父亲一样优秀的农业工作者,还远远不够。
2003年,隋常玲选择攻读土壤学专业硕士,以求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系统深入的学习。
在求学的道路上,隋常玲很谦虚:“农业领域的知识博大精深,只有渊博的农业知识做后盾,我才能致力于农业事业。”
怀揣着梦想,2008年,隋常玲又到山东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方向是新型肥料的研制与应用。
如今,她已是硕士生导师、博士后、植物营养学专家,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第十四届青年科技奖、贵州省科技特派员等多项荣誉,但她从未停过学习的脚步。
扎根,结下了不解之缘
隋常玲与遵义的缘分开始于2006年,那时,她随着浩浩荡荡的支援西部建设队伍从黑龙江横跨3000多公里来到贵州遵义。
多年来,她足迹遍及贵州乡间村落,把自己对农业产业事业的热情挥洒在黔北土地上。
“我初到遵义,对这里印象很好。贵州是农业大省,但农业相对比较落后,我专攻的是作物栽培,贵州给我提供了发展平台,可以让我所学的知识,真正产生价值。”
隋常玲查看作物情况
她注重以知识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她常说:“我不仅是一个钻研新型生态肥料的博士,更是一名人民教师,教导好我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让植物学和土壤学得到传承下去,让遵义、贵州,乃至中国的农业得到长足发展,这才是人民教师的职责。”
隋常玲在实验室工作
同时,她与团队还服务贵州相关企业40余家,与企业合作研发肥料配方、改进生产工艺、指导作物栽培、开展科学普及和科技推广工作,为企业创造近亿元经济效益。
继续,要在黔北大地发光发热
获得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隋常玲表示,“看着扶持的企业,一步步成为国家高新企业,看到农户们种植面积从百亩到千亩,他们喜悦的心情,让我感觉辛苦从未白费。”
在她看来,选择从事农业研究的目标就是把科技推广给农户,让农户通过新技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让土壤和植物能得到健康成长,让老百姓能吃到放心的粮食、蔬菜、水果。
隋常玲非常重视科学施肥科普和作物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她每年在贵州省茶叶种植区、特色水果种植区、水稻种植区开展科学施肥科普和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帮助企业培训技术人员1200人次,惠及农民9700人。
“技术研发和科普工作拉近了农户与新技术、新设备之间距离。我能坚持十余年,是因为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只要农户有问题,我们随时为他们解决问题。”隋常玲说,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她看到了贵州农业发展的变化,农户的观念、层次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参与到农业产业各方向工作,扎根土地的人正逐渐年轻。
与她刚来时不一样,现在的技术服务工作不再成班式上课,比较成熟的科普平台已经建立,通过录制小视频等新传播方式,让技术指导工作更有时效性。“农业产业发展问题波及到哪里,我们就去哪里,随时需要,随时开展。”
十余年来,隋常玲把时间都花在了科研上,日夜与土壤、植物为伴,帮扶的农民或者公司打来报喜电话,是她最大收获。展望未来,隋常玲说:“我想在黔北大地继续发光发热,为老百姓能吃上健康蔬菜瓜果,为中国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继续努力。这条路,可能没有尽头,但我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