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77项科技成果获2007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8-01-09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
50
核心提示:  近日,按照《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过各专业学
  近日,按照《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过各专业学科组初评,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总评,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了2007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共有77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60项。获奖项目涵盖了在材料、农业、技术、装备及系统方面做出了重大技术发明、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实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各类科技成果。其中“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及“高性能聚烯烃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获2007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由贵州省工程复合材料中心、贵州大学、贵州凯科特材料有限公司、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高性能聚烯烃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项目围绕通用聚烯烃材料高性能化这一目标,将聚合物材料物理化学改性技术、超微细粉体材料应用技术、材料结构及制备工艺优化和性能稳定化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提出了兼顾材料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的材料结构要求,形成了聚烯烃材料分子结构与聚集态结构的调控集成技术,进行了材料制备的工艺流程创新及优化,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成熟配套的以国产聚烯烃为主要原料的聚烯烃改性材料研发和生产技术,在军用特种包装和汽车两大专用料领域的研发及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聚烯烃材料高性能化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项目培养聚集了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建立了将学术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紧密结合的产学研模式,实现了研究-开发-产业化的良性循环。项目的有关成果促进了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省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立项建设奠定了基础。
  由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等七家单位承担的“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针对岩溶地区自然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优质筑路材料匮乏的特点,综合考虑公路工程与岩溶环境的相互作用,基于“岩溶环境勘察、评价、利用、处治和保护”的宏观技术理念,对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与综合评价、基础设计与施工、筑路材料利用、岩溶环境保护等技术开展专题研究,突破了长期困扰岩溶地区公路建设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依托项目实施,构建了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区划和地理信息系统2个综合信息平台;培养大批交通科技骨干和管理人才。项目成果已在贵州等6个省(区)岩溶地区的12条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包括800多公里的路段、33座桥梁和11条隧道,取得近1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交通行业科技进步,实现了公路工程与岩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由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制定了《贵州省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标准》地方标准,确立了实用型两用核不育系选育的技术体系,选育出三个不育系通过审定。确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技术体系,选育五个优质组合通过贵州省审定,其中两优363通过国家审定。首次建立了适宜贵州生态条件下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生态繁制种技术体系,实现了两系法繁制种产量双双达到3750kg/hm2的高产水平。创建了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标准,实现了多年多点12t/hm2以上的超高产水平。进行了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创立了一批优质米品牌,实现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依托项目实施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生态鉴定中心”,为培矮64S等200多份国内两用核不育系进行了生态鉴定。按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计算,繁制种、推广、优质米加工合计总产值35.17亿元,新增产值4.68亿元,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厅成果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