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至25日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带领农村司和农村中心有关同志来到我省赴毕节地区就“喀斯特生态综合治理”等项目展开深入调研。
张来武副部长一行先后参观了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生态综合治理”示范点大方县桶井村,观看了毕节市塘房村受科技部支持的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听取了毕节地委关于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项目实施情况汇报。科技部农村司副司长贾敬敦、科技部农村司副巡视员李增来及科技部农村中心主任余健等九人随同张来武副部长一同来黔,我省科技厅厅长于杰、省科技厅副厅长孟武建等人陪同调研。
长期原始不合理生产方式和过度开发导致大方县桶井村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喀斯特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试验区建立以来,该村将石漠化治理与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造林、种药、种草,促进生态自然修复,项目实施以来刺梨、山苍子等林果种植数量大幅上升,金银花、半夏等中草药种植面积跃居地区前列。
张来武副部长一行在当地科技人员陪同下依次观看了桶井村林农林药复合经营、中药材种植、林草间套种植及配套养畜、基本农田及小型蓄排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情况。在肉牛养殖示范户吴维勋家中,吴维勋高兴地告诉张来武副部长他们一家去年饲养肉牛五头年获利达8000余元,张来武副部长一面指示随行人员尽最大努力帮农户解决市场信息相对问题,一面鼓励吴维勋扩大生产规模,在吴家小院外,张部长掰着手指头帮农民算了一笔账,现在养5头牛一年可获利8000元,扩大生产规模后一年养牛50头,利润就可达到80000元。同时张来武副部长还指示地方政府帮助农户组建肉牛生产协会,扩大市场定价话语权。
在毕节市塘房村张来武副部长一行对该村正在建设中的“优质基础种母猪生产基地”和“毕节市设施蔬菜栽培科技示范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详细询问项目投入产出情况后,张来武副部长强调高寒山区农业设施及设施内农业种、养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要十分注重投入产出比,注重示范、推广,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龙头企业+科研+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24日下午召开的调研汇报会上,科技部办公厅秘书处长张炳清充分肯定了试验区20年来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目前毕节试验区还存在着产业链发展不足,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要素聚集不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与市场、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面向未来,毕节试验区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产业发展重点和国家“十一五”发展计划对接。科技部农村中心主任余健针对毕节地区提出的将更多县市列入国家富民强县项目等请求做了回复。
会上,张来武副部长详细询问了毕节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信息化覆盖及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情况,对当地干部、群众对科学技术的清醒认识和迫切需求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科技部非常关注毕节试验区怎么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解决好农民的可持续增收问题。他认为,毕节地区要真正高举起科学发展的旗帜,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找准并抓住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要在深入调研中发现农民需求的关键。现在,农户需要科技,我们就要想办法建立起相应的科技应用推广体系,让科技成为广大农户找得到、用得起、能持续用的东西。
张来武副部长特别强调,在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中,必须要有强烈的产业链意识,项目要能解决产业链中的关键问题。科技项目的提出思路要清,目的明确,要找准当地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等特色,并注意资源的科学匹配。他认为,一个项目所形成的产业链越长、能解决的关键问题越多,农户受益越多,说明这个项目的科技含量就越高。
谈到农村信息化工作,张来武指出,信息化可以真正让落后者后来居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认为稀有的专家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放大的倍增效应,就必须走信息化的路。他说,抓农村信息化建设应将信息服务平台上移,信息服务工作下延到农户;有关部门要与政府、网络运营商等合作,共同做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一网打天下”,让农户真正通过信息网络解决生产、流通等诸多环节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实现可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