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罕见特大旱灾发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心系地方、服务社会,将多年来积累科技成果应用到抗旱救灾当中,为抗旱减灾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灾情面前,我省多年来在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得到充分展示,一大批优良种质、种苗应用于农业生产,为抗旱减灾提供了重要支撑。旱情发生伊始省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将黔优88、奇优894、黔优568等抗旱能力较强、产量潜力大、适宜推迟稻区播种的水稻早熟品种推向农户,为占全省播种面积三分之一的水稻减灾提供了支撑。科技成果同样在特色农作物抗旱减灾中表现优异。为有效应对旱灾,贵州大学专家将其在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贵州喀斯特山区优质柑橘产业化技术成果转化”中,取得的成果“黔橙3号”优质脐橙与抗旱砧木组合嫁接苗在旱区推广,有效保证了果农在大旱面前处变不惊。
灾情面前,“肥水耦合洞穴式节水湿润灌溉技术”、“喀斯特山地积雨节水农业技术”、旱育稀植技术等一大批多年来积累的节水农业种植技术成果崭露头角,为抗旱减灾提供了支撑。贵州大学樊卫国教授在“十五”期间承担省科技攻关项目时,根据贵州喀斯特山地水资源匮乏特点,自主研发形成了“肥水耦合洞穴式节水湿润灌溉技术”,运用该技术水肥可以直达作物根部,经过修改完善,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安顺市关岭自治县0.4万亩脐橙新品种示范园,收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从以色列学成归国后,贵州大学程剑平教授研发了“喀斯特山地积雨节水农业技术”,平时将雨水收积于喀斯特山区经过防渗处理的凹地,干旱时利用节水装置对农作作进行灌溉。运用该技术后,尽管旱魔肆虐,长顺县威远镇和黔西县太来乡依旧桃李芬芳、一片葱绿。
灾情面前,喀斯特岩溶地下水找水技术,也为解决群众生活生产用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对岩溶地下水进行了探索,承担了国家找水科研项目,并在黔南州独山县寻找和开发了地下水。凭借对全省岩溶地下水分布规律的深入掌握,学院师生为毕节地区威宁县寻找泉眼上百个,解决了上万人饮水问题。同时,该校还通过媒体广泛向社会介绍找水小常识,如“两山夹一嘴,嘴前常有水”,意思是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沟谷交汇处是浅层地下水汇集地带。通俗易懂的找水小常识,在指导旱区群众抗旱找水自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