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持续努力,“十一五”期间我省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和创业孵化器等为代表的创新和服务平台数量不断增多,创新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至2009年,全省已建成重点实验室3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部共建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个(其中国家级2个);已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4个、国家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1个;建成科技园区21个(其中:农业类科技园区10个,含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工业类科技园区11个,含1个国家级工业科技园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完善,贵州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平台入网仪器达到475台(套)总价值1100万元,到2009年底开机率已从入网前的50%,提高到70%以上;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存储容量已达到20T,1.7万种中文期刊、1.5万种外文科技期刊、七国两组织专利2000万条、10万份标准、20万篇硕博论文等信息实现共享。这些创新平台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明显提升了贵州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
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2010年贵州大学“国家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得科技部批准,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0月8日,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为该培育基地授牌。2009年2月上旬,科技部正式下发《关于2008年度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的通知》,贵州省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列其中。这标志着目前贵州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十一五”持续建设,已经成为一个能够凝聚人才进行工程技术研发集成,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同时为行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重要技术平台和创新基地。2009年12月26日,贵州航天林泉电机厂整合哈工大、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和贵州大学等单位科技力量组建的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建设,标志着全省第一个以企业为依托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省。
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迈上新台阶。2010年1月16日,“贵州省旱作南繁基地”在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建成揭牌,标志着贵州南繁科研和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又迈上一个新台阶。该基地所形成的南繁育种共享创新平台,能基本满足贵州主要旱地农作物育种需要,对促进贵州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6月,贵州省中药民族药重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由贵阳医学院2005年承担建设的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已先后与20多家制药企业建立起长期的教学、科研合作关系,同时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以及省重大专项、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专项等开发项目56项,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成果。
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有力助推了科技产出规模扩大。“十一五”期间,科技论文数量稳步增长,累计发表论文29420篇,年均增长26.9%。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68项,其中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签订技术合同2288项,成交金额4.92亿元,分别比“十五”增长了31.1%和35.7%。申请专利和获得专利授权分别达到12076件和6876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14.01%和23.7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获得授权分别为4006件和1013件,全省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日趋增强。根据科技部发布的《2006-2009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综合指标统计,2009年贵州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2.48,比2006监测值27.18提高了5.3个百分点,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总体上呈不断提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