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莲、欧阳自远、官志忠。。。。这些名字对贵州人再熟悉不过,他们都曾荣登贵州科技奖励的光荣榜。今天,这个光荣榜上将再添上115个闪光的名字。想到他们,总能想到科技创新、想到飞速发展的贵州经济。但这些飞速发展的背后,无不凝结着像他们一样的无数科技工作者反复试验、耐心钻研的辛勤汗水。而科技奖励,奖的正是来之不易的科技成果,励的正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高大上关键技术引领经济发展
“花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86岁的马克俭院士是此次最高奖获奖者,他一生致力于建筑空间结构领域,60多年来,他大胆探索,潜心研究,围绕工业固体废渣资源化、节能建筑等方向,结合贵州省情提出了10多项新型结构体系,成果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应用,节约工程造价1.5亿元。
40年来,54岁的周琦只做了一件事——找锰矿。长久以来,锰矿是南半球的“特产”,我国长期戴着“贫锰”的帽子。穷则思变,周琦决心创建一套适合于我国的的锰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最终,他带领团队在黔东新发现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和中国第1个特大型富锰矿床,新增资源量6.6亿吨,在数量上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奠定并巩固了贵州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锰矿产业基地的位置,也使我国跻身于世界锰矿资源大国。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新能源电动力汽车制备、磷矿伴生碘的回收和利用、无人机遥感安全检测。。。。。不难发现,此次科技奖励,70%的奖励项目出自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和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领域,绝大部分是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取得的成果。
一项项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不单是某个行业,某项产业的技术突破,而是整体经济、社会效益的整合和提高。我们应看到,正是因为科技的赋能和引领,贵州经济才能得以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连续7年居中国前列。
接地气民生技术增强百姓“三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科技发展的覆盖面从来不仅仅局限于高大上的技术。民生,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更是科技发展的聚焦点。此次科技奖励中,不乏贴合百姓生活的普惠性技术,助力贵州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孟平红的团队率先提出并开展蔬菜“321”高效种植技术研究示范,研究出不同生态区周年多季蔬菜高效种植模式101套,实现了项目区蔬菜亩产值“321”目标和产业转型升级。8年示范推广242.37万亩次,新增纯收益33.3亿元,惠及农民19.39万户次,其中贫困户17685户,受益农户覆盖率87.86%,培训7.92万人次。
冠心病是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心脏疾病,其预防、治疗和康复一直是业界难题。而此次贵州医科大学的获奖成果创新了冠心病治疗与康复的新模式,能预防严重并发症,挽救患者生命,其技术填补了我省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基础研究及冠心病患者快速康复等研究领域的空白。目前,此项技术在省内外各大医院推广应用,受益患者数已达到10615 人。
像这样的民生获奖项目,此次共有25个。研究领域涉及重大疾病防治和药物研发以及食品安全,这些技术是对“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最好诠释。
展未来创新之花开遍黔山贵水
数来路,一批批优秀的成果展现在我们眼前:本土院士的突破,马克俭、宋宝安等一批有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本土领军人才和团队不断涌现;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个本土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立项建设,以及国家科学大工程——大射电天文望远镜工程落户贵州,实现了国家在贵州省布局科学大工程零的突破;科技创新促进了贵州省烟、酒、茶、中药、特色食品成为全国性、区域性知名品牌;、国家苗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的落户建设;贵阳、毕节等国家高新区的成功申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众多零的突破,在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大潮中书写了贵州篇章。
看今朝,科技发展正当时,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频涌现:此次获奖单位中,更多企业“登台亮相”,在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单位中,企业占比达到40%,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显现。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占到38.3%、46到55岁的占到41.7%,这充分显示出中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展未来,创新之路愈走愈宽。涉及基础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的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正改变着贵州的方方面面。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更为宽松的创新环境下,创新之花将开遍黔山贵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