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产业是西吉县的重要脱贫产业,但因饲草资源不足、饲草成本高、饲养管理落后、病害多发,育肥效益差等技术瓶颈,产业效益不高。针对这一情况,科技厅通过组织实施科技扶贫东西部协作、科技扶贫指导员、国家“三区”人才等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聚焦西吉县马沟村、白崖村等深度贫困村,补齐产业基础设施发展短板,突破资源制约型深度贫困地区肉牛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一是从“种、草、养、繁、管”养殖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研发集成先进、适用、有效优新技术。引进青贮玉米新品种,示范农林加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技术,示范区全株玉米青贮覆盖率由不足15%提高到了90%;示范肉母牛代育奶公犊的“一母育双犊”技术和优质犊牛培育技术,实现了母牛繁殖效率“倍增”;示范肉牛疾病综合防治技术,使发病率降低 30%、死亡率降低 50%以上;自主研发微量元素添加剂、营养舔砖、犊牛免疫增效颗粒料等系列产品,使基础母牛胎间距由平均420d,缩短到365d左右,育肥日增重由1.2㎏左右提高到1.5㎏以上。
二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科研人员从青贮玉米种植、青贮池建设、饲料加工调制、饲喂管理等各个环节开展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帮助养殖户转变思想,使“养良种、用良法、勤操心”、“有问题、找专家”等观念深入民心。2018年以来,科研人员针对肉牛产业在西吉县深度贫困村开展各类专题培训200多期,培训基层技术骨干、养殖户2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5万份,帮助5千多名建档立卡户脱贫。核心示范区养殖户数量增加了155.24%,示范区农业综合效益提升了25.5%,
三是构建资源节约型高效肉牛养殖模式。通过技术的引进研发集成,构建了以全株玉米青贮为主、农户零副产品为辅的多元化、低成本饲草药供给体系;建立了粪污集中生产有机肥和分户堆肥还田2种模式,为环境保护和“藏粮于地”提供了技术支撑;构建“为养而种、为种而养,种养结合”的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扶贫典型模式,为区域脱贫发挥了关键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