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11日消息,一份最新报告揭露了“后Napster时代”数字音乐行业十余年里的诸多内幕,指出唱片公司是这一行业创新与发展的最大“拦路虎”,他们不但热衷于百般阻挠和刁难数字音乐初创公司,还对创业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了困扰。
以下为该报告内容概要:
十年前,曾经盛极一时的音乐共享服务Napster黯然宣告关闭。如今,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法学院的副教授迈克尔 A 卡瑞尔(Michael A. Carrier)走访了31位曾在过去十年中涉足数字音乐领域的CEO、公司创始人和副总裁等高管人员,撰写出了一份全面反映“后Napster时代”数字音乐行业发展状况的报告,对业内人士颇具启发性。
卡瑞尔的采访对象可谓阵容强大,其中包括前Napster CEO汉克 班克(Hank Bank)、索尼旗下音乐数据库公司Gracenote前CEO大卫 海曼(David Hyman)、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前CEO希拉里 洛森(Hilary Rosen)等人,以及多位风投资本家和唱片公司高管。
最后,卡瑞尔在报告中指出:Napster的陨落给数字音乐领域的创新浇了一盆冷水,让这一领域失去了风投资金的青睐,并且使得科技人士与音乐行业因挥之不去的版权阴影而渐行渐远。
该报告首先提到了资金的枯竭——有被采访者表示,投给数字音乐领域的风投资金大多打了水漂。那些大型唱片公司纷纷盘算着如何将涉嫌侵犯版权者诉诸公堂,在这种情况下,数字音乐公司的资金来路变得异常艰难。
尽管如此,一些数字音乐创新者依然锲而不舍,但是与唱片公司合作谈何容易——该报告细数了数字音乐创新者努力获得唱片公司许可却被百般刁难的种种遭遇。
第一招:先“养肥”再“割肉”
一位被采访者回忆称,有的唱片公司“看你没流量就不给你授权”,但是数字音乐服务一旦达到足够访问量“他们(唱片公司)又想讨要‘侵权费’,而他们在授权问题上拖得越久,就可以要求你支付更多‘侵权费’。”
第二招:以官司“养”官司
还有一位被采访者将一类官司称为“庞氏骗局”,唱片公司在这类官司中“榨取”了数字音乐初创公司支付的和解费和其他费用,再用这些资金为正在进行的官司付账。但是,所有“庞氏骗局”都面临维系资金流量的问题——一位被采访者指出:“一旦你(唱片公司)不再打新官司了,就无法用新收取的和解费为正在进行的官司付账了。”
第三招:狮子大开口,逼你入绝境
但是,唱片公司也并非总是顽固不化——不过他们即便肯点头,也必有“如意算盘”。卡瑞尔的报告指出,唱片公司往往明知一些数字音乐初创公司经济实力不足,但偏偏喜欢向他们“狮子大开口地索取上千万美元”。该报告透露,一位唱片公司高管承认他们会“通过这种高得离谱的价码陷那些初创公司于不利,乃至将其逼入绝境”。
第四招:毫不留余地,灭你没商量
就连那些知名数字音乐服务商也会被唱片公司发难,即便他们千方百计努力避免版权问题。一家拥有数百万用户、获得“顶级风投关注”的服务商也遭遇了唱片公司的起诉。
“他们起诉我们之后,我们开出了这样的条件:‘一切由你们说了算:你们想要多少钱我们都付,你们想要多少分成我们都给。’”一位被告者如是说。但是,即使面对这样一张诱人的“空白支票”,唱片公司依然拒不接受并要求被告关闭其数字音乐服务。
第五招:针对个人施加压力
如果数字音乐初创公司不向盛气凌人的唱片公司低头,他们可能会陷入非常艰难的处境——不只是公司,就连个人也难逃牵连。一位数字音乐创业者透露称,唱片公司曾经表示将放过他的公司但会起诉他本人,还扬言道“我们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指控,而你得证明你没有侵权。”并声称这场官司会让他付出“1500万至2000万美元”的代价。
一位被告者表示,唱片公司“搬出厚厚的诉讼材料索取数亿美元”的架势“非常吓人”,这样一场官司有可能会让他“后半辈子就这么完蛋了”。此外,唱片公司的不依不饶也对一些数字音乐创业者的家庭造成了负担,甚至导致过人身恐吓事件。
雪上加霜:变动的版权法
版权法的变动不定也让数字音乐领域“雪上加霜”,创业者们都提心吊胆地担忧现在合法的东西不知道哪天就会变得不合法。
卡瑞尔的这份报告共有63页,全文下载地址为: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099876。(悠拉)
责任编辑:梁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