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自治区科技厅将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建设、农民脱贫增收紧密结合,累计投入科技资金8000多万元,先后启动实施161项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形成了南部六盘山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北部引黄灌区3个道地中药材种植带,培育了隆德、彭阳、原州、同心、红寺堡、盐池、平罗等药材大县(区),实现了药材品种的区域化快速发展。
一是发挥产地优势,强化科技示范推广。实施中药材产业创新工程,发挥产业指导组、专家服务组及协会专业优势,支撑药材主产县区出台推动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八大生态化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加强道地药材生态种植示范、技术培训服务、科技成果推介,年均开展培训20期,培训3000余人,示范品种配套技术20余项。强化落实后补助、研发费用奖补等优惠政策,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推中药材企业创新发展。中药材企业增长到277家,较“十二五”末增长21%。
二是突出创新引领,推动产业集中发展。引导中药材向优势区域聚焦,着力加强道地药材种植带建设。支持建成天然药物、中药饮片炮制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引导中药材产业大县成立产业协会,组建了道地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等区级创新团队3个。建设千亩以上科技示范基地17个,万亩以上林下仿野生现代园区4个,五万亩以上产业大县7个,同心县银柴胡成为我国唯一道地产区,盐池县甘草种子交易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海原小茴香产量占全国产量一半,平罗县菟丝子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黄芩双覆膜种植最高收入达1780元/亩,收益增加8-16倍,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三是深化合作机制,助推全产业链发展。发挥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作用,组织实施东西部合作科技扶贫等科技项目,促进区内药企与14家区外医药企业、16个中药材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构建产学研联合机制。与国内外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区外10多家药企建立了产、学、研联盟。选派科技扶贫指导员、“三区”人才等深入药材集中种植村开展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持续推进仓储、物流、加工和文化旅游康养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