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伶) 6月16日,记者从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新疆主要粮食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工程》成果田间展示观摩及示范推广会上了解到,我区科企合作联合进行小麦育种攻关,充分发挥科技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成为我区粮食生产和安全的有力支撑。
我区“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新疆主要粮食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以来,解决制约新疆粮食作物种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新疆种业创新能力,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加强育种技术创新、育种资源引进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围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鉴定、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育种新材料创制、优良新品种培育,《新疆主要粮食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工程》投入经费总额1200万元,引进鉴定各类育种资源5000多份,筛选出抗旱、抗病、耐阴、抗倒伏、适宜机收种质资源230份,育成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25个,其中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11个,适宜全程机械化种植的玉米新品种14个。
二是加强科企资源整合,重大科技集成与示范,快速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围绕玉米和冬春小麦优良新品种示范、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发、全程机械化优质丰产绿色增效技术集成等,每年示范玉米、小麦新品种、新技术30多项,示范面积150多万亩。2018年“新冬41号”亩产724公斤,2019年“新冬60号”亩产731公斤、“九圣禾D1508”亩产806公斤、“新冬41号”亩产832公斤等一系列数据不断创造新疆南北疆小麦高产纪录,并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在奇台农场创出玉米小面积亩产1517.11公斤纪录,将我国玉米产量潜力提升421.28公斤/亩;在新疆71团场实施的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万亩平均亩产达1229.8公斤,玉米单产记录水平持续保持全国前列;自育优良新品种品种系列在我区种植面积持续扩大,2020年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约占全疆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55%左右。
三是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成绩凸显。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育-繁-推”贯通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机制创新,密切了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关系,带动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科技创新团队120人,形成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新疆种业创新工程样板;资源与成果共享:课题内创制的育种新材料在课题内统一鉴定、建立资源成果共享机制,杂交种联合测试机制,成为一家人,共同为新疆粮食作物产业服务。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团队建设,促进了企业与大学合作。培养博士10人、硕士研究生45人,培养企业发展科研主力,大学博士、硕士在企业做课题研究、做论文,毕业在企业就业,学以致用;农科院专家研究人员到企业工作,指导、促进企业科研走向规范化、系统化,提升了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及技术服务团队的建设。同时企业科研反向引导和培养了大学、农科院研究人员,面向市场需求的商业化育种意识,和为市场化服务的科研思维习惯。通过建立“科研、推广、服务”协作联动机制,打破地区和单位界线,构建涵盖多主体的粮食作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网络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培训及田间现场会,培训农村技术员12000多人次,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