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
我省加快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吸引大批科技项目和人才安家落户
天涯热土 科创潮涌
↑2020年11月28日上午,在马里亚纳海沟结束科考任务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三亚南山港码头靠泊下锚。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今年30余岁的鲁佳宝不仅把事业立在了三亚,日前也把妻子和孩子从上海接到了海南,安家三亚。鲁佳宝的职务是上海交通大学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该院成立于2019年8月15日,这个研究院承担着深海重载作业装备、海上实测技术、海上试验场、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深层海水综合利用、深海网箱养殖技术等领域科研任务。
↑2019年10月17日,巴基斯坦拉合尔旁遮普大学师生,在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水培蔬菜基地与科研人员交流。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以前我们在上海的时候,要做实验只能在浅海甚至湖里,若要去到深海,就得花费很长时间,现在来了三亚,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1月14日,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鲁佳宝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这里出门就是海,而且是深海,对于科研工作来说,太方便了。在鲁佳宝看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优势明显。水深一千米以上的海域被称作深海,我国深海的大部分都在南海,从三亚出发约200海里即可达到深海开展研究,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
↑2018年5月12日,位于三亚海棠湾的760亩南繁水稻试验基地进入收获季。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然而,鲁佳宝初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时,一切也不是那么顺利。“劣势体现在这里的基础条件差,就如一张白纸,空空如也,生活很不便利。那时候只能住宾馆,打车不方便,周边也没有超市。”鲁佳宝坦言。相关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9年刚来科技城时,出门吃顿饭,饭钱26元,打车费42元。”
为解决这些“痛点”,园区积极作为。据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科技城更有温度,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重点基础设施为支点,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涵盖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商业等方面配套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让园区企业和人才免去后顾之忧。“现在不仅有了超市,还有了园区的循环公交车,可以入住人才公寓,生活越来越便利了!”鲁佳宝感慨道,“作为国内深海研究领域的领头羊之一,上海交大是较早进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高校,现在看来,这个决定非常正确。”鲁佳宝表示,他从来琼参与筹建研究院,到把家从上海搬到了三亚,不过1年多的时间。“做这样的决定,是因为深海科技前景可期、自贸港建设前景广阔。”鲁佳宝说。
筑巢方能引凤。崖州湾科技城,坐落在南海之滨,承载着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未来,也承接着海南自贸港政策落地的重任。和上海交大一样,近年来,中科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南海所、中国地调局南海地质科学院等多家国内顶尖研究机构陆续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项目密集落地的同时,也给海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回首“十三五”,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蓬勃——“陆海空”科技领域大事连连,实现10909米最深下潜纪录的“奋斗者”号随“探索一号”科考船返航三亚,“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发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三亚总部加快建设;优质科技资源加速集聚,高新技术企业逆势发展,总数达到838家,同比上年增长48.1%,中科院驻琼创新平台28家,全省院士创新平台138家,海南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立项达208项……
“借势借力,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深度聚焦深海、热带农业和种业、航天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领域,推进‘海陆空’三大科技城建设,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同时不断推动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有效提升科技供给能力,让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海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