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年专注蔬菜生长

   2020-01-06 西藏日报
58
核心提示:——记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科技特派员张际明张际明(左一)手把手教群众育苗。记者 李梅英 摄“全国蔬菜看寿光

——记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科技特派员张际明


张际明(左一)手把手教群众育苗。 记者 李梅英 摄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白朗蔬菜声名远播,部分原因正是得益于像张际明这样的内地援藏技术人员和当地群众的不懈努力。

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山东省济南市的对口支援县。早些年,济南市援藏干部发现这里水浇条件好且土质适合种植蔬菜,就产生了动员山东种菜高手到白朗教农民种菜的想法。2000年,张际明怀着对西藏的无限向往,来到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雪域高原,开始农技推广工作。

“当时,这里蔬菜品种较匮乏,只有萝卜和土豆等几种蔬菜。”张际明回忆说,“骑着自行车下乡传授种植技术,稍微运动强烈些,身体就会吃不消。”的确,在当时,张际明指导农牧民种菜不是一件简单事。一方面生活不适、语言不通,另一方面又要改变当地群众长期以来以种植青稞为主、靠天吃饭的旧观念。

首个尝试种植大棚蔬菜的巴扎乡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回忆:“那时,援藏干部多次动员我种植大棚蔬菜,并免费提供大棚、菜苗和技术支持。尤其是老张,多次来我家,手把手地教我种植技术。”

为了让群众种上菜、种好菜,进藏20年来,张际明走遍了白朗县巴扎、强堆、洛江、嘎东等乡镇,见证了白朗大棚蔬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白朗县的每一片土地上都留下了张际明的足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相关各方共同推动下,白朗县不仅大面积种菜,而且越种越好,一大批种植户靠种菜走上了发家致富路。目前,白朗县蔬菜大棚近6000座,上万人从事大棚蔬菜种植,一个大棚收入从当初2000元提高到现在7000元。

20年里,张际明根据高原特殊气候条件,深入研究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积累了丰富的高原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并受到群众的普遍尊敬和欢迎。借助科技特派员这一职务,他每年都要参加“技术下乡、服务送门”活动100余次,每年都要对日喀则市驻防部队的蔬菜瓜果种植进行技术指导,每两年都会有计划地对萨迦和仲巴等县进行蔬菜种植培训。

为更好地服务乡邻,张际明还与同事一起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尝试“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服务,解决了蔬菜种植户销售难问题。他的默默付出,为当地群众增效注入了活力。

如今,人们提起白朗,会想到大棚蔬菜,一想到大棚蔬菜,就记起白朗。“大棚蔬菜”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了白朗县一张亮丽名片。

白朗群众亲切地称张际明为“格啦”(藏语老师)。他知道这是白朗群众对他的肯定。

2010年,张际明被白朗县评为农牧系统先进工作者,同时被评为自治区农牧民科技特派员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白朗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2年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6年张际明享受日喀则市政府特殊人才津贴奖;2019年,在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会议上,他受到科技部的通报表扬。

面对荣誉,脸庞黝黑、不善言辞的张际明只是腼腆一笑说:“农牧民群众蔬菜种得好,全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牧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