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青稞红曲醋、高γ-氨基丁酸青稞米、高γ-氨基丁酸青稞粉、青稞杂粮膨化片……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一楼展示区里,60余种青稞系列产品展现眼前。
从泥土间成长,到车间“摇身一变”,数年来,西藏农牧科研人员埋头耕耘,施以“魔法”,让粒粒青稞有了不平凡的衍生。
图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一楼展示区里展示的青稞系列产品:青稞红曲醋、高γ-氨基丁酸青稞米、高γ-氨基丁酸青稞粉摄影:王媛媛
图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一楼展示区里展示的青稞系列产品:青稞杂粮膨化片 摄影:王媛媛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耐寒能力强,是世界麦类中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作物。从青藏高原种植青稞以来,它便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2003年,我们开始关注青稞营养价值,做了青稞β-葡聚糖提取的研究。那时候,关注青稞营养加工的研究机构还较少。”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玉红说,近20年对青稞加工相关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20年,张玉红和团队成员完成的“青稞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西藏自治区2019年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建立了青稞加工品质数据库及酿造微生物资源库,创制了青稞粒品质稳定化及柔性脱皮与分级碾削制粉技术,开发青稞系列产品60余种。
张玉红和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关注糌粑、青稞酒等传统青稞产品,力求通过科技研究,提高传统青稞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
“市售糌粑产品保质期较短,口感差异性不大。市售的传统青稞酒口感和风味和民间的有差距……”针对这些问题,张玉红带领团队开展研究,建立了青稞主要品种营养、风味、加工品质数据库,提出了洁净糌粑生产技术方案,以解决糌粑的保质期和口感问题。
此外,团队还通过在西藏自治区各地收集青稞酒酒曲,开展菌种筛查,建立了首个西藏自治区传统青稞酒发酵微生物菌种库。“这些成果为后续青稞产品的多样化、差异化开发,打下基础。”
现在,3项有关“青稞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的科技成果已成功转化。“青稞精酿啤酒、青稞酵素生产技术和青稞曲奇饼干生产技术已和两家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预计6月,青稞精酿啤酒和青稞曲奇饼干将投入市场。”
“十三五”期间,张玉红和团队还对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德琴3900庄园有限公司开展青稞米加工技术支持,指导企业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科技保障、农民受益”的扶贫思路,走“科技+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扶贫分红+劳务收入+订单收购受益+社会帮扶”的方式开展精准扶贫。2019年企业投产以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定日县、昂仁县扶贫分红430万元,带动618贫困户脱贫。
图为张玉红(左四)和团队在企业实地调研指导青稞产品加工 图片由张玉红提供
图为张玉红(右二)和团队在企业实地调研指导青稞产品加工 图片由张玉红提供
图为张玉红(右二)和团队在青稞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平台实验室做实验 图片由张玉红提供
作为青稞的主产区之一,2020年西藏计划推广青稞良种面积190.57万亩,力争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青稞产量的稳定为青稞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也对科研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加快技术研发,推进精深加工,健全完善全产业链。
依托目前国内唯一的集青稞品质分析、产品研发、中试试生产、品质评价、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一体的青稞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平台未来,张玉红和团队还将以“大健康”理念研究青稞产品,希望通过团队的科研创新,让青稞产品摆上更多人的餐桌。
青稞炒熟细磨成粉粒,便是餐桌上的主食糌粑;挑选颗粒饱满的青稞历经数次工序,便成为清香醇厚的佳酿。千百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对于青稞的加工“不加修饰”。如今,农牧科研人员的潜心研究让青稞走出高原,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在终端消费的面前,这不仅拉近了青藏高原和祖国内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距离,也让粒粒青稞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金种子”。(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媛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