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色果拉村: 解放手和脑 奔上致富“快车道”

   2020-10-10 科技日报
36
核心提示: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退伍军人米玛主动拿出自家4.5亩玉米地,给村里建打麦场。为尽快

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退伍军人米玛主动拿出自家4.5亩玉米地,给村里建打麦场。

为尽快建成,色果拉村的党员不计报酬,投工投劳。色果拉村党支部书记乔次仁说,村民齐心搞建设的场景在几年前很难看到。

色果拉村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吉日布山脚下,自然风光好。一直以来,村民守着近900亩良田却过着穷日子。全村36户,9户是贫困户,经济发展在米瑞乡排名倒数第二,邻里之间常有矛盾,村内环境脏、乱、差。“村民喜欢喝酒,家里普遍穷。”乔次仁说。

如今,色果拉村拥有宽敞的水泥路,窗明几净的新房,还设立了村级党员义务消防队,盖上了可容纳约80人开会的公房……村民们热火朝天谋幸福的画卷徐徐展开。

机械化把村民从土地劳作中解放了

乔次仁原是小学教师,后来改行跑运输,十几年前年收入12万左右。2008年,村民投票选乔次仁当村委会副主任。

乔次仁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他说:“村经济在整个米瑞乡排名倒数,困难户也多。没钱的话,什么事都难干,所以我不想当副主任,想继续跑运输。”

“村民们那么信任你,所以选了你。”时任米瑞乡副乡长白多的话打动了乔次仁。

加上家人的鼓励,乔次仁同意当副主任。他卖掉为自己谋致富的大车,换上了为家乡谋发展的“快车”。

2014年,成为村支部书记的乔次仁开始到处找项目。“想搞藏鸡养殖,看到我们干事决心很大,有关部门给了50万元。”

拿到钱后,乔次仁没有搞工程外包,而是让村民自己动手建养鸡场。“既可以搞项目赚钱,又动员村民参与集体建设,这50万元也成了村民收入的一部分。”乔次仁说。

色果拉村又实施了绵羊养殖、核桃种植、苹果种植和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小康示范村”等建设项目,村民通过投工投劳等形式得到了好处,村经济也一跃成为全乡第一。

以前,村民旦巴干完农活就去喝茶,现在主动到村里的藏猪养殖场工作,每月能拿约3500元。

色果拉村购置了几台大型拖拉机,村民们一起播种、耕地、收割。“村集体有了机械设备后,我们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乔次仁说。

吉日布山脚下村民的思想解放了

几个月前,色果拉村拿到了一笔70多万元的土地征收补偿款。村委会准备把这笔钱分给村民,每户能分2万元左右。

色果拉村第三党小组组长布乔却主动提出,把这笔钱用来搞集体建设。村民合议后,决定修建新的打麦场。“一部分钱用来购置材料,剩下的钱买了一辆新的消防车。”色果拉村第一书记罗洪前说。

现在,色果拉村有37名党员,5个党小组。在村委会办公楼的白墙上,几张考核评分表格外醒目。表上显示了每个季度对党小组组长的考核评分以及优秀党小组组长评选结果,对每位党员的考核评分。

在乔次仁看来,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搞好党建,转变村民思想,是村集体发展的重要经验。

低保户达瓦乔长期酗酒,当他听到“四讲四爱”宣讲员讲述的事例后,决定戒酒。如今,他扛起农具,靠着合作社的分红、生态岗位的补贴和农闲时外出务工,家庭年收入达到了5万多元。

2016年7月,色果拉村在米瑞乡率先脱贫摘帽。2018年,村民参与各类项目建设及村集体经济收入每户分红3.8万至5.8万元,色果拉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5万元。“这些离不开集体经济和党建工作。”乔次仁总结道。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