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南粤情 高原梦—广东省对口援藏二十年工作综述

   2015-05-04
50
核心提示:广东省援建的林芝地区标志性建筑——林芝会展中心。 记者 麦正伟 摄前不久,曾在西藏工作、生活过的王先生,

6.jpg

广东省援建的林芝地区标志性建筑——林芝会展中心。 记者 麦正伟 摄

前不久,曾在西藏工作、生活过的王先生,从内地又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林芝。

林芝八一镇那一条条宽敞整洁的街道、一座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高楼和广大农牧区那一栋栋犹如别墅的农牧民新居,让王先生应接不暇,兴奋不已。他不由得感慨万千:“林芝变化翻天覆地,可以跟内地媲美了!”

“这巨大的变化,靠的是党和国家对口援藏的好政策,离不开对口援藏省份的大力帮助。”对于林芝地区这些年的发展变化,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深有感触。 近日,记者来到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林芝县曲古村采访,今年47岁的村民扎西平措带着我们走东家、进西家,看村里的变化。他说:“村子变得像城镇,群众的 生活比蜜甜。这一切,都与广东省对口援藏和援藏干部的辛勤工作分不开。”

1.jpg

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左二)与林芝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蔡家华(右二)和林芝、波密两县县委书记、援藏干部合影。 广东省第七援藏工作队提供

广东模式:

辉煌的援藏历程

20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责任感,从实现国家发展“两个大局”战略出发,始终高度重视做好对口援藏工作。

20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肩负重任,离亲别子,来到林芝,把情融入林芝的土地,把爱播洒在“西藏江南”。先后涌现出了杨维、欧广、邱志勇、李庆雄、刘 毅、李雅林、蔡家华、许晓珠、彭聪恩、左孟新、黄伟平、郑新强、彭裕殿、陈启蒙、王建文、李灿、欧国亮、陈晓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优秀援藏干部。

20年来,广东省社会各界识大体、顾大局,站在民族团结的高度,关注援藏、关心援藏、支持援藏。形成了“一人援藏,全家援藏、全社会援藏”的良好浓厚氛围。

西藏人民不会忘记,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从党的工作全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在首都北京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

从此,木棉牵手雪莲,南粤挽起了高原。广东涌起了对口援藏的滚滚浪潮……

20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责任感,从实现国家发展“两个大局”战略出发,始终高度重视做好对口援藏工作。历届省委、省政府领 导多次就援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省委、省政府的不少领导还不畏高寒缺氧,飞越万水千山,来到西藏高原,走进对口援藏的林芝地区实地指导援藏工作,考察 援藏项目;省直各相关部门、各市县也通力配合,从项目、资金、干部、人才等多方面支援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使广东援藏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形 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援藏工作模式,树立了“广东援藏”的品牌和形象。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批示“第七批援藏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 开局良好。”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批示“广东援藏堪称楷模”。

20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肩负重任,离亲别子,来到林芝。在区党委、政府和林芝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始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孔繁森、李素芝、焦 裕禄等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把情融入林芝的土地,把爱播洒在“西藏江南”。紧紧依靠当地群众,紧密联系当地群众,高举“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旗 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第三、第四、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认真实践“老西藏精 神”、“焦裕禄精神”和“广东精神”,虚心向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学习,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把先进的工作方法、先进的管理理 念带到林芝,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解放思想、实干创业、敢为人先,在“西藏江南”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援藏丰碑,谱写了一曲曲经久不衰的民族团结赞歌,为 林芝地区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和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广东省援藏干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及西藏、广东两省区领导的表扬,先后涌现出了杨维、 欧广、邱志勇、李庆雄、刘毅、李雅林、蔡家华、许晓珠、彭聪恩、左孟新、黄伟平、郑新强、彭裕殿、陈启蒙、王建文、李灿、欧国亮、陈晓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和优秀援藏干部。

20年来,广东省社会各界识大体、顾大局,站在民族团结的高度,关注援藏、关心援藏、支持援藏。许许多多企业家、爱心人士、大中专毕业学生纷纷加入到 援藏自愿者行列,相继来到西藏、来到林芝捐款捐物、助学支教、奉献爱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社会援藏新曲,为援藏工作增添了一抺抺亮丽的色彩,从而使 广东形成了“一人援藏,全家援藏、全社会援藏”的良好浓厚氛围。

2.jpg

林芝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蔡家华向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介绍鲁朗小镇建设规划。记者 麦正伟 摄

援藏丰碑:

不凡的援藏成就

对口援藏20年来,广东省先后投入援藏资金超过林芝地区20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对口援藏20年来,广东省把80%以上的援藏资金和项目向基层和农牧区倾斜,向农牧民倾斜,有力地促进了林芝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对口援藏20年来,广东省紧紧围绕林芝地区的生态旅游业、特色农牧业、藏医药业等优势产业,狠下功夫,培育扶持做大做强。

对口援藏20年来,广东省不断创新援藏思路,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使援藏工作实现了“五个转变”。

翻开林芝地区近20年来的发展史,人们可以看到:一笔笔巨大的援藏资金投入、一项项浩大的援藏工程建设,既使林芝地区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又使广东省的援藏工作取得不凡的成就。

对口援藏20年来,广东省先后投入援藏资金超过林芝地区20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尼洋河防洪提、八一电厂、南粤大道、 深圳大道、广州大道、林芝会展中心、八一镇福清河两岸民族特色改造等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使制约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得到了 缓解,经济发展后劲得到持续增强。

对口援藏20年来,广东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援藏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两个倾斜”的要求,把80%以上的援藏资金和项 目向基层和农牧区倾斜,向农牧民倾斜,大力加强农牧区水、电、路、房、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林、牧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 富,不断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针对林芝地区教育、医疗和文化体系落后的状况,先后援建了地区广播电视中心、地区图书馆、妇幼保健院大楼、林芝广东 实验学校等一大批公共服务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林芝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对口援藏20年来,广东省紧紧围绕林芝地区的生态旅游业、特色农牧业、藏医药业等优势产业,狠下功夫,培育扶持做大做强。他们瞄准生态旅游业这一支柱 产业,开发了鲁朗林海观光带、尼洋河风光带、米堆冰川等精品旅游景区景点,着力打造了“四点一线”藏东南精品旅游线路,有力推动了林芝地区加快绿色生态地 区、藏东南旅游中心的建设步伐;扶持特色农牧业形成规模。目前,林芝地区以特色养殖、优质水果干果、林下资源采集加工、粮油生产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带已初 步建成,并全力打造了以林芝松茸、波密天麻、察隅花生、墨脱香蕉为主的特色产品;积极推动林芝地区藏医药业健康发展,加大与广药集团、和藤药业合作力度, 扩大天麻、灵芝等藏药材种植规模,大力研发藏医药新产品,促进了林芝藏医药走出西藏、走向全国。

对口援藏20年来,广东省不断创新援藏思路,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使援藏工作实现了“五个转变”,即:实现了从注重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向民 生领域特别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转变;从单纯的项目建设向扶持产业、增强“造血”功能转变;从单一的干部援助向综合性人才、技术、智力援助转变;从干 部援地县向干部援基层乡镇延伸转变;从无偿援助向促进粤藏两地交流合作转变。

对于20年对口援藏取得的不凡成就,林芝地委书记赵世军、林芝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旺堆用了“ 十一个最”来高度概括:“20年来,广东、福建两省始终携手并肩,一路前行,对口援藏,使得林芝景象万千、蒸蒸日上。这20年,是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 快、变化最大的时期,是社会局势最稳定、民族团结最牢固的时期,是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是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变化 最大的时期,是干部结构最合理、各类人才最多、与内地交往最活跃、交流与合作最频繁的时期。”

粤藏情,高原梦。如今的林芝,处处日新月异、政通人和、局势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雪域江南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5.jpg

时任林芝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广东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李雅林(左)在林芝济民医院为去广东省接受免费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送行。记者 麦正伟 摄

创新方式:

开启援藏新征程

在争取人心上下功夫,民生援藏力度更大。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始终注重把“民生为重、富民优先”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农牧民群众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进一步增强农牧民群众对祖国大家庭的认同感。

在强化“造血”上下功夫,产业援藏目标更实。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十分注重结合林芝实际,着力扶持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扶持生态旅游业、特色农牧业和藏医药业做大做强。

在提升素质上下功夫,智力援藏领域更宽。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注重把传、帮、带作为工作重点,提升当地干部群众素质。

在激发爱心上下功夫,社会援藏氛围更浓。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始终心系群众,爱心援藏,帮贫扶困,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

7.jpg

图为时任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李庆雄(右一)在基层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记者 麦正伟 摄

去年,又是在火红的七月,林芝地区各族人民满怀深情迎来了以蔡家华为领队的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开启了广东省新的援藏工作征程。

他们一踏上林芝的土地,就主动融入到当地干部群众和援藏工作之中。认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俞正声主席“依 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对第七批援藏领队和县委书记谈话时提出的“四点注意事项” 及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在粤藏两省区党委、政府和林芝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林芝地区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 略目标和重点发展“四大特色优势产业”要求,按照以民生援藏为龙头,以产业援藏和智力援藏为两翼的“一个龙头、两翼齐飞”的援藏工作总体思路,入基层、走 乡村、访农户,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为不断创新援藏思路,拓展援藏广度,细化援藏精度,进一步推进援藏工作实现“五个转变”,确定了援藏项目资金方 案。即:把广东省第七批三年14.8亿元的援藏资金采用切块模式,将资金额度明确到地直单位和“四县两场”(即林芝县、波密县、墨脱县、察隅县和易贡茶 场、察隅农场),地直单位和“四县两场”根据资金额度共安排援藏项目116个,从而使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呈现出了“更大、更实、更宽、更新、更浓”五大 新的显著特点:

在争取人心上下功夫,民生援藏力度更大。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始终注重把“民生为重、富民优先”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农牧民群众的文明程度和幸福 指数,进一步增强农牧民群众对祖国大家庭的认同感。第七批援藏安排民生类项目55个,投资4.76亿元,占“总盘子”的32.2%。2013年,他们先行 启动了林芝地区第三幼儿园、四个县小康示范村建设、波密县城西入口泥石流整治工程等13个民生类项目,目前,投资280万元的墨脱县电视台闭路电视改造工 程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除先行启动的项目外,广东省第七批援藏投资600万元建设的波密县便民服务体系项目也已投入使用;投入教育、医疗援藏资金近1.2 亿元,启动百名先心病儿童救治工程,经过全地区筛选,为6名先心病患儿安排前往广东手术治疗,并邀请广东省17名白内障医疗专家进藏,为林芝地区409名 疑似白内障患者中可以手术治疗的100多名患者进行了手术。推进援藏工作队和援藏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工程,深化对帮扶对象在教育、医疗、农牧生产 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9.jpg

图为时任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刘毅(右)在察隅农场检查指导工作。 记者 麦正伟 摄

在强化“造血”上下功夫,产业援藏目标更实。第七批援藏十分注重结合林芝实际,着力扶持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扶持生态旅游业、特色农牧业和藏医药业做大 做强。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安排产业类项目36个,投资7.48亿元,占“总盘子”的50.5%。察隅农场高原农业生态基地、易贡茶场特色产品及旅游综 合服务中心等5个先行启动项目目前正在加紧实施。以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为中心,重点打造“318”旅游经济带和藏东南“四点一线”旅游精品线路;认真落实广 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关于推动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网络”的乡村旅游新模式和建设藏家乐家庭旅馆的指示要求,对国道、省道沿线和重要景区景点有意 向开办家庭旅馆的农户进行摸底登记,建立数据库,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藏家乐家庭旅馆建设,发动农牧民群众充分参与,让农牧民群众直接受益;借助鲁朗国 际旅游小镇项目平台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协议引进恒大、保利、珠投、广中旅、中新房等在鲁朗兴建五星级酒店、商业一条街等项目,引进广州纵横创展实 业有限公司在波密投资开发旅游景区和建设五星级酒店,目前已达成旅游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招商引资协议30多亿元。在藏鸡、藏猪、天麻、灵芝、石斛、茶叶、 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和藏药材的良种培育、品种改良、扩建育种等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加大投入力度,在包装、推广和销售等环节上狠下功夫。波密县援藏工作组累 计投入资金2500万元,开发研制出了“天麻含片”、“活性冰干天麻”两个新产品,市场销售反响良好;协议引进东阳光集团在林芝县投资15亿元开发人工虫 草培植及研发系列产品,协议引进惠州豪振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察隅县投资建设5000亩油茶示范基地,协议引进广州昊源、深圳银德两家企业经销推广易贡茶 场高原有机茶叶产品,为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内地市场打响品牌奠定了基础。

在提升素质上下功夫,智力援藏领域更宽。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注重把学习培训、送教送学和岗位传帮带作为工作重点,提升当地干部群众素质。第七批援 藏安排智力援藏类项目5个,投资0.65亿元,占“总盘子”的4.4%。依据林芝地区人才需求状况,研究制定《三年智力援助林芝地区培训项目计划》,三年 预计培训各级各类人才5346人。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广东人才资源优势,邀请广东教育、卫生、疾控、科技、农牧等领域的专家来 林芝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同时选派林芝各类人才外出培训。一年来共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和培训班213批次,当地干部群众直接受益近万人次;选派当地党 政、教育、医疗、科技、农牧等领域干部人才到广东跟班学习或到兄弟省市参加培训共96批1845人次。启动108名计划外人才引进计划,协调选派了31人 医疗卫生系统专技人才开展为其半年至一年的医疗援藏。首创受援地与支援地干部统一统筹培训模式,将墨脱县的干部人才培训纳入该佛山市委党校举办的主体培训 培训计划,两年内计划派出230名干部。开展“培优带富”行动计划,在珠海、阳江、增城等地选定三个实训基地,选送波密县干部到实训基地跟班学习。

在创新方式上下功夫,援藏机制模式更新。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注重探索和改进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式方法,在前六批建立良好援助机制的基础上,从第七批 开始,他们实行“交钥匙”与“交支票”相结合、原则上以“交支票”为主的方式援建项目,最大程度地发挥援藏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援受双方“双 审、双签、双管、双覆盖”的项目资金管理新模式,加大监管力度,主动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确保援藏项目资金落到实处,经得起群众 和历史的检验。通过不断拓展援藏工作思路,创新援藏工作方法,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形成了科学援藏新的机制模式,充分调动了援受双方“两个积极性”。 广东省这种项目援助模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区、地两级的认同和肯定。

——在激发爱心上下功夫,社会援藏氛围更浓。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注重前后方沟通协调和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援藏工作,营造浓厚的社 会氛围,形成了前后方互动的援藏新格局。截至今年5月,除规划内援藏资金外,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广东社会各界捐助资金达6000余万元,捐赠电脑、 文体用品、医药器械、车辆、农用物资、衣物等各类物资46批次。

结束语

第七批援藏工作开展一年来,广东省援藏工作始终坚守援藏初衷,立足本职,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带领干部群众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林芝地委副书记、行 署常务副专员、广东省援藏工作队领队蔡家华注重把地委、行署工作与援藏工作有机结合,在抓好援藏全面工作的同时,主动分担地委、行署工作,并担当起了林芝 县驻村工作队的总领队,紧紧围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五项任务”认真开展工作,赢得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赞誉。同时,他还把驻村工作与靠前指挥鲁朗国际旅 游小镇项目建设工作全面结合起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和高质量完成的要求,全力推动项目一步一步扎实有序建设。

一年来,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始终坚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贯彻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约 法十章”、“九项要求”,加强队伍建设管理,打造团队精神文化,制定组织规章制度,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广东援藏干部的风采,赢得了林芝地委、行署和受援单位 的广泛好评。

“明辨笃行,爱众亲仁。”蔡家华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将在粤藏两省区党委、政府和林芝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广东各级 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扎实高效推动各项援藏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加强队伍建 设,一定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谱写出新时期广东省更加壮丽的援藏工作新篇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12.jpg

美丽的林芝地区八一镇 麦正伟 摄

雪莲深情依偎木棉,南粤紧紧挽起高原。

我们相信,林芝地区各族人民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有粤藏两省区党委、政府和林芝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藏省份的无私支援,有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明天的林芝会更好!

援藏数据
广东省先后派出274名援藏干部,前六批援藏工作队累计投入资金29.12亿元,援建项目844个。第七批预计投入援藏资金14.8亿元,援建项目116个。
2013年,在援藏工作的助推下,林芝地区实现生产总值81.83亿元、财政收入6.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0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8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612元,分别是1994年的33倍、26倍、55倍、21倍和8倍。(记者 麦正伟 整理)

援藏干部感言

林芝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广东省援藏工作队领队蔡家华:

人生就是一段体验的历程,不同的际遇和风景决定我们生命不同的色彩和丰富程度。阴法唐老将军曾经概括在西藏工作有“八苦”:高寒之苦、缺氧之苦、干燥之 苦、寂寞之苦等等。回首援藏这四年,在这份刻骨铭心的付出和牺牲里面,我也体会到了自己的快乐。在林芝,无论工作多么艰难多么疲惫,一看到藏族群众那淳朴 的笑容和虔诚的朝拜,特别是阿妈啦那无比宁静和安详的眼光,心灵就像被洗涤和净化了一样,特别轻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高原工作和生活,恶劣的生存环境可能会影响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却增加了我们生命的深度和厚度,援藏生涯让我收获了一段永远值得珍藏的经历,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华丽的乐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