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技创新支撑内蒙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021-02-20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35
核心提示:“十三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积极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科技需求,在生态
   “十三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积极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科技需求,在生态环境、人口健康、中医药(蒙医药)、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强科技供给,提升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计划项目,争取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设了一批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产生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的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共性技术的推广和生态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 
   从“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一湖两海’水污染防治”“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控”等污染防治到“库布其防沙治沙”“油沙豆防风固沙”“草原精准放牧”等生态治理,从“稀土矿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到“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蒙药研究与产业化”等医药健康领域成果,我区科技创新的力量喷涌迸发。五年来,自治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迈进,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的提升迈进,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处于黄河流域的最北端,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脱贫攻坚的重要区域。同时,黄河流域具有水少、沙多、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特点。 
   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水文退化和恢复机制与绿色发展的水资源调控技术示范”项目,实施期为2020年-2023年,自治区投入1976万元。项目面向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以生态水文关系良性维持与退化系统恢复重建为目标,围绕解决“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水文退化规律及其恢复调控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研发“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关键技术,以及满足绿色协调发展的流域水资源系统调控新模式和集成技术体系,并在典型小流域进行综合技术示范。目前,项目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启动实施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区域荒漠化过程与生态修复研究示范”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实施期为3年),针对内蒙古沿黄经济带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以改良土壤、植被恢复、提高生产力为核心,研究构建内蒙古沿黄经济带资源开发重点区域土地荒漠化过程与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并集成示范。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并进行了示范,形成了黄河流域风沙区煤炭资源开采土壤演变与防控技术体系,围绕沙区生态光伏电场次生沙害问题初步提出了一整套针对风沙区光伏电站不同时期问题的防治技术体系,以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为例研究了荒漠-草原过渡带地区旅游扰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开展了荒漠化治理产业开发的管理机制研究等,助力黄河流域生态综合保护。 
   据自治区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韩勇介绍,“十三五”期间,自治区科技厅在社会发展领域组织实施应用研究与开发资金计划项目550项,投入经费2.6771亿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安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33项,投入科技经费3.3918亿元,开展生态环境、中医药(蒙医药)重大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积极争取将‘内蒙古一湖两海等典型湖泊水资源综合保障关键技术及示范’‘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推广模式及政策研究’‘白云鄂博稀土矿产资源基地固废循环利用集成示范’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获得国拨经费1.5193亿元,通过实施国家项目引进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在自治区转化应用。
   培育建设创新平台载体 
   为对接国家战略部署,完善自治区医学创新体系,增强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突破和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自治区科技厅、卫生健康委员会、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8年启动内蒙古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共认定了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妇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领域的8家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搭建了以8家自治区内三级甲等医院为主体、覆盖盟市旗县的协同创新研究网络和普及推广网络。争取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疾病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9家,推动医学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广泛地辐射各个地区。
   “十三五”期间,培育新增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家,探索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截止“十三五”末,我区拥有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7家,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3家。
   研发一批关键技术成果
   01  科学方案对症重点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 
   为加强科技创新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支撑,针对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重大技术瓶颈和深度精准治理难题,2018年,自治区科技厅启动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采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重点突破煤基固废制备封堵材料抑制矸石自燃技术、煤基固废制备环保材料协同控制高温工业烟气非常规污染物和煤基固废协同利用生态修复技术。项目通过2年多的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已经形成了矸石山自燃治理工艺、工业烟气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在乌海地区建成了2万立方米的固废制备封堵材料抑制矸石山自燃示范工程、矸石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每小时10000标准立方米高温工业烟气非常规污染物协同控制示范工程,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化和精准化的解决方案。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在内蒙古乃至全国生态脆弱区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治区科技厅多次组织国家大院大所专家开展专题调研,在摸清“一湖两海”污染现状和技术瓶颈的基础上,安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区内外科研单位开展联合攻关。依托“‘一湖两海’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综合保障”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的实施,现已基本掌握了“一湖两海”湖面面积和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趋势;识别了乌梁素海、岱海湖泊萎缩的关键因子及其贡献程度;构建了呼伦湖流域河湖水文水质嵌套模型;合成了新型光催化剂,优化了含盐、高氨氮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多目标-多水源-多作物水资源优化调控应用示范。
   02 集成示范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模式 
   针对我区退化草地修复,构建了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定量评估的指标体系,形成了退化植被快速恢复、去除针茅颖果危害生物防控等30项关键技术,编制了退化草原诊断标准与诊断技术规程、规范、方法等19套,建立实验示范区27万亩,示范跨区域农牧合作、“牧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连锁”模式等,创新草地经营与管理模式。开发了适宜于内蒙古三种主要草原类型的放牧家畜载畜量精准管理系统,实时掌握草原和家畜生产动态,在锡林浩特典型草原草地进行示范,示范区家畜载畜率降低35-50%,牧民收入增加43-61%。 
   同时,围绕防沙治沙、生态修复、衍生产业发展,通过一批科技项目的实施,研发了多项沙漠化防治新技术、新材料,开发了网桩组合式阻-固沙等9项技术,形成了以生物与工程治沙相结合的库布其沙漠化防治模式,在库布其沙漠建立了示范基地,促进形成治沙与产业相结合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在巴彦淖尔磴口县、鄂尔多斯杭锦旗建立了5000亩油沙豆防风固沙技术示范基地。 
   “十三五”期间,自治区通过科技项目的支持,在草原植被恢复、森林保护、抗逆植物培育、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方向,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模式35项,形成新产品20个,新标准15项,并建立多个技术模式示范区。
   03 构建蒙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体系 
   为提升我区蒙医药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开展蒙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蒙医药标准化研究、蒙药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医药(蒙医药)研发及蒙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等。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实施了“中药肉苁蓉大品种开发与产业化”、“蒙药防治心病脑病经典方药研发平台及质量体系建设和示范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其中“中药肉苁蓉大品种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利用阿拉善盟肉苁蓉资源禀赋,通过完善荒漠和管花肉苁蓉高产稳产技术并推广应用,深度挖掘肉苁蓉药用和保健功能,构建荒漠肉苁蓉大品种全产业链研发与产业化体系。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研究阐明了肉苁蓉中主要活性成分松果菊苷在抗抑郁、神经炎症及肝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开展了肉苁蓉的安全性评价试验,对32个肉苁蓉保健食品产品进行产品配方工艺研究。
   04  研发国内首个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并进入临床 
   2019年年初,内蒙古首台利用手术机器人辅助的手术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顺利完成,为来自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张女士进行了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标志着国内首个无遮挡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我区研发成功并进入临床应用。 
   无遮挡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由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上海逸动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该系统集成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手术定位装置,能够提供精确、稳定的定位导向,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辐射量低、手术操作稳定的特点。目前,该系统已完成整体设备的研发,并成功应用于骶骨骨折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髓芯减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手术。
   05  启动新冠肺炎应急防控科技攻关行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2020年,安排应急防控新冠肺炎科技攻关项目5项,支持资金800万元,组织相关医疗机构,重点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技术研究、蒙西医结合开展新冠肺炎治疗和预防干预等研究。结合项目实施,自治区疾控中心草拟了全区新冠肺炎防控的15项相关技术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治疗与预后随访决策影像组学模型构建研究”项目组应用图像识别算法新冠患者的临床数据和CT图像特异性特征提取,为临床诊断提供新依据,对新冠和其他普通肺炎的鉴别及预后提供了重要参考指标。蒙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在通辽市、包头市推广使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研究团队正在开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和口服型疫苗已完成实验室阶段的细胞和动物实验研究。
   落实“科技兴蒙”行动 
   为落实“科技兴蒙”行动,2020年,自治区科技厅通过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安排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积极与4+8+N合作主体开展合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等19家合作主体的35个创新团队、388名科研人员开展联合创新。区内外团队在生态修复、污染防治、资源利用、中医药(蒙医药)领域联合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14项,形成了自治区科研单位与国家大院大所产学研联合攻关机制。 
   加强区内厅际协同,自治区科技厅与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卫健委签署了协同工作机制协议,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合作重点。目前,正在与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开展社会发展领域“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专题研究。 
   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厅将围绕“科技兴蒙”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污染防治、蒙医药现代化、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供给,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和重大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支撑自治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