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对草地牧场的保护,但受少且多变的降雨以及牧民放牧的影响,干旱、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目前对于降雨和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水文过程的联合效应或交互作用的认识仍十分有限。
张圣微和科研团队成员进行野外仪器调试
张圣微介绍,全球气候变化表现为不同环境因子的协同改变,包括温度升高、降水时空变化和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后,张圣微发现目前对草地生态过程的研究多为降水、气温或放牧等单因素控制试验,无法明确多因素间的协同作用对草地水文、土壤和植被过程的影响;而多因素试验也多以改变温度和降水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为目标,没有涉及不同放牧条件与气候因素的协同作用;再加上以往的研究多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多因素协同作用对草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没有涉及水文、土壤和植被多过程综合响应机制。依据这些问题,他提出对内蒙古典型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的代表区开展改变降雨和不同放牧处理双因素控制试验,探讨其对水文、土壤和植被的影响机制及其交互作用关系。
2018年,张圣微带领科研团队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额里图牧场设立了生态水文试验站。试验站设立初期,他不畏草原上冬季的风雪严寒,亲自带领队赴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草原进行研究区选址、试验区规划,在后续的原始数据采集、试验区拉网埋桩围封、布设土壤传感器、试验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工作中更是身体历行。“张老师永远活力无限”,他的研究生这样描述道,“刚下完雪,老师就带我们去爬试验区附近的山,观察小流域的地形和地貌,我们几个小伙子都追不上!”
野外试验站点
在张圣微的带领下,科研团队经过两年多的野外观测、数据分析、样本采集和室内试验,相继开展了改变降雨和放牧对土壤水分、蒸发和入渗等水文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改变降雨对不同放牧条件土壤水分、植被、群落及生物量的影响等研究。
今年,项目研究进入最后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科研团队的工作重点是在前期研究所获取的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构建的不同放牧和降雨情景的生态水文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模拟并开展情景研究,进一步明确不同放牧和改变降雨对草地水文土壤植被过程的交互影响规律,探索气候变化下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可行途径。
无人机航拍
积年累月地扎根科研,让张圣微拥有了丰富的野外研究经验和科研成果,但他始终保持着学者本色。他个人荣获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A类称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青年创新人才,同时也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核心成员;多年来培养研究生20余人,其中多人获自治区和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每当谈起这些荣誉,他总是不以为意,还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荣誉代表过去,如果被这些东西困住,会限制你的发挥,影响个人进步,一定要沉下心来,埋头苦干,才会竿头日上。”
一条生态路,一份赤子情,遵循生态与水文的科学规律,遏制草原沙化,改善草地生态,是张圣微十几年如一日科研坚守的初心,也是张圣微和他的科研团队一直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张圣微,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在不同生态系统及尺度的生态水文过程、定量遥感以及气候和人类活动对水文水循环过程影响等领域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目前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通过野外试验、水文模型和遥感等不同方法对不同尺度草地、荒漠和农田水文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遥感反演来分析水文过程对草地和荒漠生态过程的影响机理。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团队”核心骨干;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农牧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寒旱区水文科学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三个省部级实验室(中心)的技术骨干。在生态水文和定量遥感领域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篇。主持、参与国家和自治区级多项科技计划项目,获批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