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民和模式”奏响现代农业发展强音

   2012-08-24 青海省科技厅
41
核心提示:  毫无疑问,在许多人眼中,素有“青海东部门户”美誉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在海拔、
  毫无疑问,在许多人眼中,素有“青海东部门户”美誉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在海拔、气候、交通上确实算得上是一片富庶地带。可是,事实上富庶地带只是民和黄河和湟水谷地附近的一片狭小地带,65%以上的耕地以干旱浅山地为主。“十年九旱、广种薄收”一直是民和农业的真实写照。穷则变,变则通。自2008年开始,民和把全膜双垄栽培技术作为干旱山区农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艰辛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高原、生态、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民和模式”,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展现出广阔前景。

  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

  一张塑料膜,覆在田地里,既保住了墒情,又抑制了水分蒸发,从技术层面上实现了“秋雨春用”的愿望,解决了世代困扰干旱山区种植业的“卡脖子旱”的问题,实现了大旱之年粮草的双丰收。

  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在民和的成功推广,彻底改变了干旱山区农业收入“低而不稳”的局面,改变了旱作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改变了旱作农业“小而分散”的局面,这是民和县干旱山区农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2008年,全膜双垄栽培技术首先在民和县转导、李二堡等7个乡镇试点展开,共覆膜4650亩。当年,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就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玉米最高亩产达820公斤,平均亩产达650公斤,与当地小麦亩产190公斤相比,亩均增产460公斤,亩均增收736元。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民和的角角落落,邻村邻镇的村民纷纷奔走相告,前来学习观摩。2009年,民和县委、县政府把这项技术的推广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和民生工程,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扩面、增效上,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培训,一举完成推广种植7.67万亩,实现了由千亩到万亩的跨越。

  2011年,民和县进一步加大种植规模,全面落实行政领导包面积、科技人员包服务的“双包”机制,全县共完成推广面积32万亩,其中全膜玉米30万亩,全膜马铃薯2万亩,占全省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面积的37%,成为全省最大的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示范区。特别是在遭遇了1976年以来最严重干旱灾情的情况下,全县浅山地区小麦、豌豆等16万亩农作物严重受灾,而当年32万亩全膜农作物为实现灾年不减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总产量达18万吨,净增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2011年12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民和喜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2年,为进一步稳定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面积,民和县紧紧围绕“农畜联动、草畜并举,打造农区畜牧强县”的战略,将玉米产业作为农区畜牧强县的重要保障性产业,并结合今年全膜农作物抗旱效果显著的实际,完成推广全膜农作物35万亩,其中全膜玉米达到32万亩。目前35万亩全膜农作物长势旺盛,丰收在望,预计可实现总产量21.9万吨,实现总增净效益3亿元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60元。

  “农畜联动”开启农区畜牧业发展新天地

  如果说,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是打破种植业“干旱瓶颈”的“农业革命”的话,那么,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更是带动民和畜牧业发展的催化剂和基础,这一科技创新和生产模式,既实现了干旱山区农业发展的突破,又为农区畜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民和有着悠久的养殖传统。特别是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动下,民和出现了一大批养殖大户、科学养殖带头人,民和畜牧业也由粗放经营逐步向舍饲圈养、短期育肥、畜牧产业化方向发展,但因规模小、饲草料缺乏等原因,一直没能形成气候,特别是严重缺少的饲草料从根本上制约着民和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

  如今,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在带给农民金灿灿的玉米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玉米秸杆。如何转化优势资源为特色产业,民和县委、县政府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全省农区畜牧强县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全县以实现农畜联动、草畜结合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全面提升了畜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增加了农民收入。

  政府引导,能人带动,项目扶持,市场化运作,民和畜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民和畜牧业产值也从2007年的2.7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94亿元,养殖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565元上升到950元。2011年,全县建成玉米秸杆青贮池240个,青贮玉米秸杆16万吨,建成饲草加工点50个,全县草食畜饲养量达90.23万头(只),新建规模示范养殖小区22个。到目前为止,规模养殖场已增至90家,全县适度规模养殖户达到7132户。

  2012年,民和县以打造全省农区畜牧示范县为目标,大力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加快建设以川口、马场垣为中心的湟水河谷奶牛养殖基地,加快建设以马营、隆治等乡镇为中心的肉牛、肉羊育肥养殖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以中川等乡镇为主的标准化良种仔猪繁育、商品猪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以峡门为主的獭兔养殖基地和李二堡为主的土鸡、乌鸡散养基地,新建规模化养殖场15家,小畜棚1100栋,进一步发展壮大饲草加工业,新建饲草加工点25个以上,力争全县草食畜饲养量达120万头(只)。

  “十二五”期间,民和畜牧业发展继续坚持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和自繁自育的产业发展道路,使民和成为全省重要的优质鲜奶生产基地和西宁、兰州等大城市的牛奶供应基地。全面推广普及农作物秸秆青贮,为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打造农区畜牧强县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结构调整调出特色农业新亮点

  突出特色、立体发展,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这是打造高原生态循环高效农业品牌的主要路径。

  为此,民和县依托农业结构调整,按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规模调大的思路,着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使特色农业成为全县农业增效的新支撑点,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在全面审视资源、区位、气候等优势的基础上,按照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的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引领,围绕构建四大区域、壮大五大特色、培育六大新型产业,做大五个特色基地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挖掘高效果品、优质蔬菜、休闲观光、渔业养殖等产业潜力,不断加强项目建设,大力建设“五大万亩基地”,全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2011年,全年特色产业面积达到了62.58万亩,比重达到了93%。其中,玉米30.09万亩,总产量达14935.3万公斤;豆类0.51万亩,马铃薯13.01万亩,总产量达3855.8万公斤;种植杂交油菜6.21万亩,总产达807.3万公斤。特别是通过顺天应市的调整,全膜玉米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带动增产最显著、拉动增收最明显、抗旱成效最突出的主导产业。马铃薯、油料产业不断得到巩固,与玉米产业一同成为民和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在总面积中的比重达到了80.9%。通过总堡垣优势设施果品基地、巴州镇现代休闲示范园等高标准温棚的建设,一大批红提、人参果等新品种纷纷扎根落户;以隆治、总堡两个乡镇为主的万亩优质小杂果基地建设,依托传统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有优质梨、杏、李子、枣、桃、核桃、苹果、樱桃等果品;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设施渔业示范基地;按照露天和温室并举的思路发展蔬菜产业,种植高原无公害蔬菜蔬菜类播种面积5.42万亩,总产量达10627.8万公斤。

  同时,结合特色农产品数量逐渐增加的实际,积极探索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积极引导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全县已累计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社242个,成员总数达到10260人,带动农户44059户。每年通过“科技之春(冬)”活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让全县农民群众的农业科技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实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共委派科技特派员33名。和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8项,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80多项。先后制定全膜玉米、马铃薯、蔬菜、设施果品等产品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13项。不断加强流通服务,注重购销一体化。共建成各类综合性、专业性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18个,发展民间运销组织20多个。农民流通组织的不断发展,在活跃农产品销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开设了民和农牧业信息网等网站,为农产品供求信息在省内外发布搭建了有效平台,以马铃薯为主的部分特色农产品实现了网上销售,为全县农产品全方位推向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着眼“十二五”,民和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园区为引领,以打基础、育特色、抓品牌、强辐射为主攻,按照“细分市场,瞄准高端,突出特色,做出规模”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强一个主导产业,即全膜玉米;做大两个优势产业,即马铃薯和杂交油菜;抓好三个百万株工程,即百万株核桃、百万株大果樱桃、百万株桃子;推进四大特色基地建设,即万亩冷水养殖基地、万亩高原制种基地、万亩设施果品基地、万亩旱砂西瓜基地;培育五大品牌,及民和雪桃、民和人参果、总堡红提葡萄、隆治旱砂西瓜、民和脆皮核桃。

  科技示范园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气象

  坚持向科技要效益、向科技要突破、向科技要转变,这是支撑和完善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

  民和县高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利用三年的时间,投资5.1亿元,按照“一区多园,点状布局,以点带面”的模式,依托玉米、果蔬、制种、旱作农业、花卉栽培、苗木繁育、奶牛、生猪、獭兔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1个综合功能区、7个核心示范园、12个辐射基地,总面积达到27.95万亩,使之成为集科技示范、技术创新、辐射带动、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综合性的现代农业百里长廊。

  仅2011年,高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完成投资2.57亿元,在原园艺场建成了综合功能区,包括管理培训、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设施新果品及马铃薯种薯产业、观光休闲、产业孵化五个区;在马场垣、川口、巴州等乡镇建成优质设施果品、花卉栽培、蔬菜制种、生态林苗木培育、生态休闲、生态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等7个核心示范园,在隆治、总堡等乡镇建成旱砂西瓜、万亩设施果品、全膜双垄栽培、标准化养殖等辐射基地12个。

  2012年,民和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和推广,把农业示范园建设成为全区乃至全省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农业信息化传输中心,在不断完善园区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狠抓科技人员培训,加快新技术的引进、转化及利用,以新技术实现高效益,为“十二五”和园区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据了解,综合功能区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引进、研发和转化工作,强化高标准智能温室育苗、液态奶生产加工等现代技术的展示和辐射效应。核心示范区加大设施果品、花卉栽培、蔬菜制种等建设力度。辐射基地突出产业规模化,进一步做大总堡乡万亩优质设施果品、中川乡万亩冷水养殖、隆治乡万亩旱沙西瓜、巴州镇万亩休闲观光、马场垣乡万头奶牛养殖五大示范基地,到“十二五”末,示范园核心区面积达5500亩,辐射带动周边特色农产品基地32万亩。

  民和县和着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已经奏响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强音。对于民和40多万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而言,这是一条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的锦绣大道,高原、生态、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也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钟黎平 孟文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