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大通县现代农业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012-12-19 青海省科技厅
30
核心提示: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大通县紧紧围绕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把大通建成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大通县紧紧围绕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把大通建成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目标,用“工业理念、休闲理念、循环理念、市场理念”四大理念走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之路,加快推进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引领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2010年8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据悉,在引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向农业设施化、产业规模化、要素循环化、产品品牌化、销售市场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建成了大通汇丰、绿园新天地、花海园艺等15家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各类温室累计达到2.4万栋,形成了以塔尔镇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核心区和以双新公路为主的“三线一带”设施农业产业带,农业产业显现出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地理优势、产业优势、园区优势、品牌优势”五大优势,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6%,特别是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值达1.6亿元,直接带动当地农户1.8万人,大通名副其实成为了西宁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绝大多数从事种植温棚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在都在2万元以上,高的能达到3万元,2012年我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72元,增长15%。同时,一部分农民到园区务工,就近就地成为了园区“产业工人”,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设施农业温棚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设施农业招商引资、创新工作方式等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品牌效益进一步发挥。通过几年总结发展,走出了一条农业设施化、产业规模化、要素循环化、产品品牌化、销售市场化的“五化”同步、转型升级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通模式”;通过坚定不移地走有机、无公害蔬菜生产之路,进一步调整种植品种,不断加大产品对外宣传和推介的力度,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大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特色明显、规模大、机制新、效益高、辐射带动强劲、环境优美、全省一流的综合示范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服务、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扶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截止目前,已培育337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设施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打造品牌、做大品牌,依托“老爷山”蔬菜、“大通”马铃薯、“绿草源”牛羊肉等品牌提升农牧产业竞争力。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农户”模式,与农户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据了解,在促进文化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融合发展中,坚持把旅游业与设施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搞好大通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做大做强设施农业园区,通过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把示范园区建成高效设施农业、都市休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样板区,将绿园新天地、花海园艺等6个基地打造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集种植、培训、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基地。通过大力引导和扶持设施蔬菜种植户发展“农家乐”,达到“农家乐”温棚蔬菜种植优势互补,效益明显攀升,旅游、休闲、度假等农业产业链逐渐拉长,农业向第三产业多元化服务转变的目的,进而把大通打造成青海重要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基地。(作者:李娜 马海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