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大通新农村建设惠及千家万户

   2013-06-20 青海省科技厅
41
核心提示:  今年三月,伴随着明媚的春光,我们一行七人应邀来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甘树湾村做客。晨曦掩映下

  今年三月,伴随着明媚的春光,我们一行七人应邀来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甘树湾村做客。晨曦掩映下的景阳川浸润在一片盎然的生机之中,潺潺的河水正顺着公路两边曲折迂回的灌渠,欢快地奔向平畴沃野。

  一走进甘树湾村,我们被眼前这个整齐美观、新颖亮丽的村庄给吸引了。只见一排排二层小楼的庭院错落有致地矗立在一条条笔直的水泥村道两侧,一扇扇用彩色瓷砖镶嵌的大门气派美观。勤于早起的甘树湾村民正聚集在村子中央的休闲广场上,正兴致勃勃地进行着晨练。村民们在一件件崭新的健身器材间或转动轮盘,或弯腰仰卧,或双臂悬挂引练拉力。村党支部书记保吉栋告诉我们,甘树湾村270户人家,1040口人,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房。而且借着便利的交通条件,村里大部分人靠从事交通运输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已确立为全省小康示范村。

  其实,像甘树湾村一样,趁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煦春风,那些我们司空见惯土坯木屋的农舍,不经意间悄然消失了。尤其从2010年以来,大通县每个村子里都能看到农民们忙碌着盖新房的身影,一股方兴未艾的农村建新房热潮弥漫在北川大地。

  危房改造:迈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

  青林乡棉格勒村是大通县典型的边远贫困山村之一。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村民居住条件非常差,村里60%的农户住房属于危旧房。

  为切实改变落后的居住条件,让村民居住得安心,生活得开心,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2009年,大通县整合民政、扶贫、新农村建设三项资金1240多万元,为这个村实施了整体搬迁工程。在地势平坦的黑林河畔,每户搬迁户盖起了6间宽敞明亮的瓦房,有条件的住户还在配套资金的扶持下,盖起了两层小楼。新建的棉格勒村水、电、路、通讯样样畅通,村民们有了宽敞的活动场所,一举改变了落后闭塞的居住历史环境。村民祁延平一家搬进新居的那一天显得格外高兴。他们一边搬家具,一边时不时地跟笔者表露着喜悦的心情:“说实话,我们这些过惯了穷日子的山民们从没想过将来有一天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以前住在山顶上,路不好走,吃水很困难,只能靠牲口驮运;娃娃们念书也很不方便,路途远,娃娃们苦,大人们也不放心。现在我们全村搬下来了,公路就在眼前,每个新家都安了自来水,吃水不愁了,娃娃们上学也方便了,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大恩大德。”

  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大通县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政府引导、分级负责、群众互助、社会帮扶、自建为主”的工作机制,县民政部门通过采取政府资助一部分、个人筹措一部分、联点帮扶单位帮助一部分的筹资方式,使农村住房改造户的补助金从1999年2500元提高到了2013年的22000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建房资金短缺的问题。在提高民生工程惠及率的同时,切实改善了全县农村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

  据了解,为改变规模小、居住散、环境差、发展制约因素多的部分乡镇零散小村庄的面貌,大通县按照“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大力实施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中发展、土地集中经营”为主的“三集中”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0年,全县结合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项目,总投资1175万元,为桦林乡胜利村实施了“三集中”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将四个自然村整村搬迁到乡政府所在地集中居住,一举改变了该村272户农户落后的生活环境条件。2011年,针对桥头镇大湾、水泉湾两个村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落后的实际,投资2689万元,通过“百村示范”建设村项目,对这两个村的225户农户实施了整体搬迁项目,解决了项目试点村群众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等突出问题,并使两个村建成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东峡镇多隆村村民靳占兴一家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以前一直住在低矮阴暗的四间土坯房里。每年夏天屋内经常漏雨,一家人5口人愁眉苦脸,一筹莫展。冬天到来时,全家人更是为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苦闷。2011年,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他家终于享受了1万元的危房改造金。在自筹资金4万元的基础上,终于盖起了6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据大通县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9年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项目以来,大通县累计投入补助资金资金28642万元,对17862户危房改造户实施了分类施补项目。2010年开始,在省市项目资金的鼎力扶持下,大通县积极配套财政资金2282.5万元,对22825户住房新建户实施了奖励补助项目。奖励标准从2010年的5000元提高到了13000元,全县住房困难户家庭的新建住房面积达到了60——80平方米。

  “党政军企共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2012年,大通县委县政府将改善民生摆上首要议事日程,汇聚多方财力5.7亿元,借助全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同步与各州县一道在全县13个乡镇46个村拉开了规模空前的“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

  为了体现不同的特色和风貌,大通县按照各共建村不同的基础条件、区位差异、产业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传统等特点,分样板村、重点村和一般村三种类型区别实施。在党政军企和共建村群众的齐心努力下,一批体现建筑风格、展现发展潜力的特色示范村相继涌现出来,在给全县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为北川大地平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东峡镇多隆村依山傍水,距县城仅有13公里。优越的区位优势条件,毗邻旅游风景名胜区——鹞子沟景区和黄教寺院广惠寺。在共建活动中,多隆村紧盯这一有利条件,因势利导,集思广益,在加快改善住房条件、美化庭院、亮化村道、小巷环境的同时,村委积极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农家乐”经济。截止到2012年年底已有17户农户开办起了“赏农家新居、品农家饭菜、过农家生活”为内容的“农家乐”,开辟了一条可靠的致富门路。并以其鲜明的发展特色,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朔北乡药匠台村紧靠县城桥头镇。近几年来,这个村积极依托区位条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村里蔬菜种植大户的带头作用,积极扩大胡萝卜等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已成为大通县有名的胡萝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菜瓜露天生产基地。

  2012年,该村被确立全县“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后,全村干部群众更是群情振奋,信心倍增,在实施完善村庄绿化、增设垃圾箱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改善群众文化生活也摆到了新农村建设的议事日程之中。4月下旬的一天,笔者刚刚走进药匠台村,便看到村广场上二十几个村民们正忙碌着栽花浇水,打扫广场。一位年近七旬的李姓老汉抚摸着新安置的健身器材,笑呵呵地对笔者说:“好啊!文化广场建起来后,我们这些老阿爷老阿奶们也有了个好去处,每天出来到这里锻炼一下筋骨,巴望着还能多活几年哩!”

  2012年7月,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乡村大世界》栏目组走进大通县朔北乡药匠台村,录制了“大通新农村新家园”专辑,并于当年9月中旬在黄金时段播出,充分展示了大通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不仅有力地助推了大通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更加快了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从川水地区到浅脑山区,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新气象。

  美丽村庄:装点大通农民的“小康梦”

  为提升新农村建设品位和内涵,打造靓丽的村庄风貌,确保2020年让全县各族群众和全国人民一同步入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中国梦,今后,大通县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为目标,按照“秀美村居,和谐家园”和“文化繁荣,文化乐民”的发展思路,依托生态山水,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和人文历史等资源,着力加大美丽村庄建设,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从今年起,大通县将斥资4.15亿元,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全力进行塔尔镇塔尔湾村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使世代居住在大山脚下的农民群众从此告别散乱的村居院落,跟城市居民一样住进整齐美观的楼房,变身为城镇居民。塔尔湾村自此也将成为我省第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

  其实,建设好自己的美丽村庄,憧憬着像城市人一样过上美好新生活的不单单是塔尔湾村的农民群众,你看,就连那些地处大山深处的偏远小山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这个藏在深山沟里的小山村,过去一直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基础滞后,曾一度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自2010年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雨露不断滋润着这个村子,过够了苦日子的村民们,望着其他村里仿佛一夜间就盖起来的一座座新房子,心潮起伏、难以入眠。2012年,村民们在村党支部的积极号召之下,自觉行动起来,纷纷建新房、修围墙,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和艰苦奋斗,一个整齐亮丽,美观洁净的新边麻沟村脱颖而出。村主任李培东带着笔者参观刚建成的村文化活动广场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如数家珍。

  行走在边麻沟村洁净舒适的村道之间,目睹那一座座色彩夺目的农家新居,笔者心中就有了无限的感慨。“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庄稼人今天的好生活啊。”富裕起来的农民们喜笑颜开地对笔者如是说……(作者:包正礼)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