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安徽日报】蒋曦:坚持以“科创+”实现换道领跑

   2021-05-25 安徽日报6版
39
核心提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近年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为全面开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征程奠定了基础、坚定了信心。

迈入“十四五”,安徽出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的有关意见,坚持系统性思维,注重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围绕构建“六大创新体系”,实施“六大科技行动”,坚持以“科创+”实现换道领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实施科技创新主平台升级领航行动

深入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完善全链式服务保障机制和政策,探索实践新型举国体制安徽方案,争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路先锋。支持国家实验室建立以一切有利于创新为宗旨的新型管理体制和科研组织机制,抢占量子信息科技前沿制高点,打造量子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科学岛等优势单位和资源,积极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或纳入新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支持滨湖科学城建设“量子中心”,打造“科大硅谷”,积极引导和拓展量子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打造量子科技产业集聚地和生态群。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探索独立法人实体化运行,打造省“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升级版。发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作用,研究制定支持示范区建设促进政策,支持合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芜湖、蚌埠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支持合肥、芜湖、蚌埠高新区与省内其他高新区等合作共建园区,探索“一区多园”模式,积极打造以合肥为核心、芜湖和蚌埠为两翼、各市多点支撑的“一核两翼多点”区域创新空间格局。

围绕构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实施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

研究制定我省贯彻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实施方案,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充分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国家实验室等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优势学科领域,打造一批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的“先锋队”。突出应用导向,瞄准重大需求,聚焦瓶颈制约,强化省院、省校联动,设立省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每年实施100项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采取“长期连续支持、关键节点评价”的资助管理方式,重点支持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独创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开展我省产业提升、企业发展、民生改善急需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突出以人为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资助体系升级计划,稳定支持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引导其汇聚优势科研资源,跨单位、跨领域组建团队开展长期研究。扩大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规模。优化提升基础研究力量,建立健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学科协同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支持企业参与重大基础研究,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发、共建研究机构等形式,实施有明确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项目。

围绕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

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针对企业初创期、孵化期、成长期、产业化、挂牌上市等不同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的企业培训、企业孵化、成果熟化、联合攻关、科技金融等扶持政策,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梯次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单打冠军、科技领军企业、科技独角兽企业等。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相关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参与,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共同承担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围绕制约我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扩容升级实施新一轮省科技重大专项,创新管理机制和支持方式,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项目特点,结合技术重要性、紧急程度、攻关周期等,综合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等方式开展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对促进我省产业、企业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需求明确的技术难题和重大研发需求,搭建“企业出题目、院所给答案”的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构建以“题目”的科学性和精准度、“答卷”的成效和影响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加大在绿色发展、健康安徽、平安安徽、乡村振兴等惠民领域的科技支撑。

围绕构建成果转移转化应用体系,实施“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行动

以安徽创新馆为枢纽,整合赋予科技成果挂牌、路演、拍卖、交易等“一条龙”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搭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全省技术交易平台体系。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高水平举办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加速放大“成果变商品,展示方变合作方,购买方变投资方”溢出效应,打造集聚全球创新资源金字招牌。畅通多渠道成果转化通道,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沿途下蛋”机制,积极引导在高校、科研院所周边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快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生命周期“热带雨林式”双创生态体系,确保创新主体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深入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加大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科技融资担保基金运营力度,构建政府性基金、科技信贷、风险投资、科技银行、上市融资等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型企业“白名单”和金融服务清单制度,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考核评价和利益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支持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创国家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围绕构建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

推动建立长三角一市三省科技创新规划会商机制,加强专项规划和科技计划协调联动。支持合肥、芜湖、宣城参与建设G60科创走廊。立足我省创新资源禀赋,以“科创+产业”为引领,主动参与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重大需求,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主动发起和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与沪苏浙等省市的创新资源对接,大力引进大院大所大企,创新体制机制,在科技前沿和产业急需等领域共建一批公共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大市场、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支持国家和省级高新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共建,引导沪苏浙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在园区建立“人才飞地”或“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合肥、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完善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制度,支持创新券通用通兑。联合沪苏浙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建设若干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创新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引进或并购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到境外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在皖高校、科研单位牵头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不断提升安徽国际科技合作能级和影响力。

围绕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实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行动

实施新一轮“江淮英才”计划,针对我省急需“高精尖缺”科技人才,支持用人单位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方式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扩容升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扶持计划,着力构建“人才+科研+转化”的全链条政策支撑体系,力争5年内扶持团队创新创业项目400个以上。推进院士及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院士工作站动态管理机制,探索为院士、院士后备人才等高端人才提供专业实验室等平台定制、科研项目定向扶持服务。牢固树立“为‘科学家’办事就是办‘最科学’的事”的意识,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在科技项目申报中实行“一表多用、一表多能”,在重大任务实施中建立“专事专办、专人负责、专项承诺”制度,在科技项目管理中推行审计、监督、检查结果互认。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试点推行科研管理“绿色通道”、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财务报销责任告知和信用承诺制等。完善科研容错机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健全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创造创业的澎湃内生动力和活力。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