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摆脱“富足的矛盾”,冲向“创新型城市”,百亿煤城趟出新路子

   2021-08-25 科技日报
34
核心提示:山东省邹城市、荣成市和龙口市是2018年科技部首批创新型县(市)上榜城市。三年过去了,他们以《创新型县(

山东省邹城市、荣成市和龙口市是2018年科技部首批创新型县(市)上榜城市。三年过去了,他们以《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指引》为目标导向,强化科技支撑县域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本文以邹城市为样本,解剖麻雀,探讨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山东经验”。

在连续承办了六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之后,地处山东省西南部的县级市邹城最近又迎来了新一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106支参赛队伍拿出看家绝技,亮实力拼技艺。盘点收获,承办大赛,让邹城推动着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更吸引大量外地创业者涌入,为产业注入活力。

长期以来,邹城市有两大招牌名声在外:一张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故里;另一张是“全国百强县”。除了上述机器人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绿色化工产业构成了当地主导产业。

如果说机器人产业的崛起见证了邹城“无中生有”的运作能力,那么,后四大产业都与其资源禀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邹城煤炭地质总储量高达41亿吨,约占煤炭大省山东省已探明储量的17.22%。

在煤炭“黄金十年”里,邹城长期占据全国百强县前列,然而,当资源型经济发展至新常态背景下,邹城经济却一枝独秀。为什么?

8月份,科技日报记者深入调研后发现,作为全国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之一,邹城内挖潜力,外引资源,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县域创新发展的特色路径。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落地,传统产业有了“新引擎”

在邹城调研,煤炭产业势必是首选,而山东能源兖州煤业(以下简称“兖州煤业”)是必须考察的一个点——不仅因为其大,更因为其强。

地面一键启动,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这是兖州煤业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呈现出来的场景。在其背后,是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的深度应用。记者了解到,不仅仅在采煤层面,这里掘进、机电、选煤、运输等八个专业都在摸索智能化,以实现减人、增效双重目的。

在兖州煤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早已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他们研发了世界第一套两柱掩护式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向德国有偿输出核心技术设备,实现了中国煤炭行业历史性突破;他们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建成全国首个百万吨级煤制油示范工程,“日处理3000吨煤大型高效水煤浆气化过程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可以说,兖州煤业之所以跻身“世界500强”,有众多核心技术加持的“科技引擎”居功至伟。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资源诅咒”,又被称作“富足的矛盾”,指的是一些地区拥有大量某种不可再生资源却反而落入工业化落后、产业单一、难以转型的窘境。经济学家将其归结为,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的过分依赖。

但邹城不一样。在这里采访,记者发现,他们未雨绸缪,早已以煤炭为源头,延伸产业链,衍生出来的众多新兴产业枝繁叶茂,甚至成为主导产业。

对于山东荣信集团管理层来说,喊出“再造一个百亿荣信”有着充足的底气。

将一块煤炭采出来之后,如何提升其附加值?答案是延伸产业链;或者说沿着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倒逼传统产业升值。

在荣信集团,记者看到,这家拥有“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诸多国家级荣誉的企业已形成煤气制甲醇、甲醇制甲醛、焦油加氢、苯加氢、氢能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等高附加值产品链条,产出了几十种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开辟了煤基化工融入石油化工的区域先河。

谁说煤炭产业就是“傻大黑粗”?兖州煤业、荣信集团等邹城企业用行动证明了“传统产业可以出朝阳企业”的道理。

平台经济赋能县域,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到主赛道

“经过调整,一个新产品工艺终于小试成功,质量超预期,过程更环保……感谢溯源绿化院的支持。”

编辑这一条朋友圈信息时,邹城和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培刚算是现身说法。之前,他的企业受“三废”困扰十几年,但山东省溯源绿色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绿化院”)院长周倜和总工程师周兴波用了关键一招——调整了和实生物的生产工艺,让后者轻松实现零排放,大幅提升竞争力。

为苏培刚解决难题的绿化院,既非公办也非纯民办,而是政府支持下,由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自有技术研发机构。

其看点在于“民办公助”——既可以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还可以跟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没有事业单位体制、编制的束缚限制,又不像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让人才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公助”则意味着政府有支持,但也有量化考核。

作为县级市,邹城市一没有高校二不靠沿海,如何吸引人才?答案是搭建平台。

科技日报记者注意到,这几年,沿着“平台经济”的思路,邹城搭建的重量级平台不少,除了以绿化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平台,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等都干的风生水起。

本文开头提到的机器人产业园便是典型案例。

邹城连接承办了六届国家级机器人大赛,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激活本地产业的存量,更将优质项目留下来,跟上资金,跟上政策,做链条,做集群,最终将邹城机器人产业的大牌子立了起来。

在此背景下,深圳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比特航空”)也被吸引到邹城落了地。

在“全国文明村”后八村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里,科比特航空现代化的无人机生产线隐藏其中,作为国内工业级别无人机行业的翘楚,该公司山东分公司副总李林海向科技日报记者坦陈,“我们将全套生产线落地这里,就是打造一个基地,面向华北,面向国内,甚至面向美、日、俄等国家辐射。”

邹城的无中生有的机器人产业制造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目标,地理位置等都是科比特管理层看中的,一组数据证明了他们的判断:去年,他们用十个人的团队实现了五千万产值。

玩转产学研,小城市拥有国际化大视野

如果要考察中国的食用菌产业,那邹城绝对是“重中之重”,因为这里“年产鲜菇35万吨,产值33亿元”的规模,“全国食用菌生产示范市”、“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众多亮闪闪的国字头招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对此评价为:“邹城应该说是在中国的食用菌行业里头是个排头兵,引领了中国食用菌产业。”

很多人不知道,邹城食用菌产业的源头,是从对煤炭塌陷地的治理开始的。

从一个好点子开始,星星之火,燎原了整个城市。如今,这个创新型城市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项目争取,培育了友泓、友硕、恒信等多家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邹城食用菌产业的壮大,离不开自身努力,更离不开产学研合作。一方面是产研院、新型研发机构、农科驿站的建立,打通了食用菌产业痛点;另一方面,李玉院士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携新技术、大项目落地,打通了成果转化链条。

我们上文提到的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便是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的成果转化基地。前者的总经理周倜更是被邹城方面从化研院引入,而周倜又将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全水相合成叠氮化钠技术”引入到邹城落地,最终发展为一个高新技术企业。

“引人才—做项目—建企业—成产业”,深谙产学研运作之道的邹城市决策者不囿于鲁西南这片区域之地,而是将眼光放远,在省内外、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对接与互动中推动着整个城市的产业飞跃。

实力强,底气足,路子对,干劲大,建成创新型城市已为期不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