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重大科学进展。研究团队经过3年连续监测,在冷湖选址区域获得了关键监测数据,研究成果证明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光学观测条件可以比肩国际一流大型天文台。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天文大科学设施建设,青海省科技厅和青海海西州政府积极开展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科研单位和西华师范大学的合作,于2018年开展天文台址资源考察,在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选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工作。同时,为助力冷湖天文科学监测工作,省科技厅设立首个基础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天文大科学装置冷湖台址监测与先导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专家团队承担其中光学台址监测课题,连续3年监测关键数据,包括晴夜比例、大气稳定性(视宁度)、透明度、可沉降水汽(PWV)和大气湍流结构等指标。通过对所有台址监测数据的分析解读,冷湖赛什腾山C区(4200米标高点)的视宁度中值为0.75角秒,与国际最佳台址同期数据大致相同,全面优于其他台址。在红外观测条件上,对“物质起源”和“生命起源”等极端科学目标而言,在冷湖赛什腾台址获取的可沉降水汽(PWV)指标在除南极台站外的所有国际一流台址中最为优越。按可观测时间和视宁度进行综合量化分析,赛什腾山的品质优于青藏高原其它选址点,与夏威夷莫那卡亚峰和智利各天文台相比基本持平。研究成果充分显示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已具备世界一流的视宁度和承载我国未来重大天文科学设施潜力,将为我国光学天文、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等学科未来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