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安徽:紧扣“三大使命任务”“七项重点工作”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实效

   2021-09-06 中国经济导报
43
核心提示: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来,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来,安徽全省上下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紧扣“三大使命任务”和“七项重点工作”,牢牢把握“三地一区”战略定位,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实效。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共建长三角地区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牵头开展长三角新型显示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研究。二是协同建设“数字长三角”。加快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推进5G网络规划布局和基站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超3万个。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牵头成立长三角先进计算联盟,推进建设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三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江苏滨海LNG接收站外输苏皖管线天长-合肥段、青宁入皖干支线安徽段等跨省油气通道。加快建设引江济淮工程,推进引江济淮二期、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四是全面激发消费潜力。联合举办“五五购物节”,扎实开展消费帮扶,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持续深化“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共同发展异地异店无理由退货承诺企业400多家,累计培育放心消费单位50多万家。

完善一体化创新体系,协同增强高水平科技供给能力    一是联合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建设,落实国家规划方案,制定《安徽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安徽省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实施方案》,共同成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二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成果展区,集中展示长三角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成果86项。四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马鞍山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展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共建长三角专家库,汇聚高层次专家1万余名。联合编制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协同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一是启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制定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城市体检技术导则,试点开展六市两县两镇城市体检。二是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签署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协作协议,细化执法协作清单,推动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相关市(区)签订部门结对共建协议,学习借鉴先进执法理念和队伍管理方法,助推基层队伍标准化建设。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指导各地建立房价地价联动机制,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预警,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聚焦皖北集聚区和五个战略区块链接,持续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    一是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全面启动“6+2+N”承接产业平台建设,今年上半年,集聚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897个,实际到位资金1654亿元,同比增长38.1%。二是谋划建设“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开展建设“一地六县”合作区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成效评估、“一地六县”沪皖合作发展等课题研究,启动建设定埠港二期、沪皖大道、广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三是推深做实“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在三省一市中率先出台支持政策,强化组织机构、国土空间规划支持和项目用地等要素保障。健全省市县(区)三级联动机制,宁滁、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揭牌成立,创新“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加快推进宁博创智谷、汊河大桥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四是加快发展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在安徽省16个市遴选18个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深入调研,印发实施支持政策及工作方案,从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10个方面予以支持。五是持续深化安徽省城市、城区与沪苏浙相关市(区)、城区结对共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共有14个省辖市与沪苏浙17个城市签订26个战略合作协议,22个城区与沪苏浙20个城区开展对口合作,形成了一批具有显示度和示范性的合作成果。

聚力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协同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    一是构建重大开放平台。实施安徽自贸试验区专项推进行动,共同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和智库联盟,签署皖浙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芜湖片区、蚌埠片区分别与浙江宁波片区、金华片区开展战略合作。二是打造全面开放通道。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开工建设合新高铁、宁滁、宁马城际铁路等,高铁运营总里程居全国首位,实现“市市通高铁”。三是营造良好开放环境。认真落实《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共建协议》,配合上海口岸办修改完善合作共建技术方案。在合肥发布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互认应用合作共识,实现身份证、驾驶证等30类高频电子证照互认通用。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协同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一是协同“大治理”。与沪苏浙签署长三角区域碳普惠机制联动建设工作备忘录,持续开展秋冬季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开展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强化长江、淮河和沱湖、洪泽湖流域等重点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实施固体危废联防联治实施方案,配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利用处置黑白名单机制。二是开展“大保护”。圆满完成新安江流域第三轮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持续100%。三是实施“大项目”。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启动建设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4条生态廊道,推进建设环巢湖生态治理、合肥骆岗中央公园等重大项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协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一是共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持续推进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7+5”协同机制。共同编制长三角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方案,联合举办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共同开展森林防火、航空应急救援演练,积极推进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航空救援基地建设。二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共同研制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依托长三角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推进省内高校与沪苏浙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牵头成立长三角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联盟,与沪苏浙中小学名校共派60名优秀管理干部双向挂职锻炼。三是拓展医疗医保合作交流。与沪苏浙联合办院3个、设立分院6个,与复旦大学共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四是强化文化旅游合作。开展长三角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合作交流,联合发布“上海‘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江苏淮安周恩来故里-安徽大别山金寨‘两源两地’”等22条长三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五是加强就业和社保协作。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组织企业参加2021年上海春季人才交流洽谈会暨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择业招聘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