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知识产权强区为目标,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切实把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全区新增注册商标423件,同比增长39.14%,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达到5585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件);辖区新授权发明专利90件,总量比去年增长150%,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74件,同比增长52.03%;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实现新突破,全区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03亿元,总量是去年的五倍;高价值专利培育取得新进展,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权属发明专利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全市仅4项。
强化全链条保护,打好“组合拳”
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修订出台《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新《办法》注重总结近年来扶持企业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突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移转化,围绕“四新”产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在原有10个奖励资助项目的基础上进行重新修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管理等全方位对营商资金的支持力度,保障和激发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完成2020年度区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审核工作,核定拨付扶持资金265.8万元。以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为切入点,提升辖区知识产权运用效益,重点扶持专利产业化3项、优势企业培育6项、专利创造大户7项。
联合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发展,切实解决部分企业资金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目前全区促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发明专利权13件,质押金额1.03亿元。高价值专利创造和转移转化。
引导企业外引内联、攀高结贵,加强“政产学研”关键核心知识产权和共性技术协同攻关,鼓励企业与高校、中介服务机构开展高价值专利创造和转移转化。二季度,对区内3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给予70万元资金扶持,13家企业实现发明专利拥有量“零”的突破,挖掘发明专利授权10件以上密集型企业2家,完成专利权技术交易71件。通过全链条举措,让人才、企业、机构、项目、资金活跃起来,为更好的激励和保护创新,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
发展共治两手抓,下好“服务棋”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将知识产权纳入绩效考核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逐步形成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以问题为导向,采取主动问需跟进服务的方式,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政策实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银企对接、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等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培训活动3场次,政策辅导企业154家,更大程度做到惠企政策的落地。
依托国家专利局审协天津中心在区内创建专利审查和服务实训基地一处,借力审协天津中心丰富的人才、信息优势,瞄准辖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需求,探索建立专利审查员与基地科研人员、专利工作者的交流机制,有效开展专利审查员专业技术实践活动,为辖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便捷服务模式。目前,经开区已设立2处专利审查和服务实训基地。
持续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作,引导企业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企业贯彻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截至8月份,辖区9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国家标准认证验收。
转变监管理念,帮扶执法并重。为进一步进化辖区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经开区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工作方案》《关于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专项行动方案》,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专项行动,以各类商贸企业聚集区、制造业集中地为重点检查和整治对象,累计对375家市场主体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电器、日用品、家居建材等各类商品2200余件,出动执法人员530余人次,严格生产、经营场所是否存在商标侵权、假冒专利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截至目前,行政指导帮扶企业131家,消除隐患问题事项170余条;办结知识产权领域行政处罚案件10起,涉案金额13.1077万元,罚款7.1544万元。同时,狠抓源头,加强辖区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监管和行业自律,遏制“恶意抢注、囤积商标行为”“无资质专利代理行为”和“不以创新保护为目的的专利申请代理行为”,上半年累计排查国家认定非正常专利申请259件,涉及专利申请人106名、代理机构6家,撤回专利申请200件。目前,辖区内知识产权领域代理服务机构《信用承诺书》签订和自我声明公开率达到100%。
创新营商保护机制,迈出“先行步”
按照《威海市提标提速提效推动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实施方案》《2021年全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净化区域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2021年6月份,经开区在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打造区域性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一处,平台以区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团为载体,在此基础上筹建知识产权保护展示中心,该“中心”现位于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运营中心5楼,楼宇使用面积约400平方米,现有人员16名,其中高校教授顾问3名,下设快速维权室、纠纷调解室、政策宣教室、检查官工作室、技术与创新支持工作室等。
“中心”运营重点以保护创新智力成果为核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创新“3+3+1”运营模式。第一个“3”指:实施定期联络工作机制,建立工作联络小组,适时召开联席会议,沟通和交流合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实施通报预警机制,对知识产权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因知识产权权利人进行大面积维权而可能引发的群体性纠纷案件等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显著影响的知识产权事件,及时联合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迅速启动维权援助和纠纷化解机制;实施行政、司法业务互助机制,建立专业知识、案件信息、政策法规共享平台,共享技术研发、知识产权鉴定、知识产权法律等数据库,并结合实际提供知识产权领域法律咨询、提出法律建议,出具法律意见书、律师函,拟定、审查或者修改交易和许可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第二个“3”指:提供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服务,建立快速维权机制和维权制度,关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积极开展维权活动,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知识产权领域非诉纠纷调解服务,建立非诉纠纷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律师调解机制,关注企业知识产权领域非诉纠纷调解需求,积极开展纠纷调解活动,为纠纷企业解困解忧;提供企业知识产权法治体检服务,指导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团队,对区域内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制造业企业、创新型成长企业及各类园区等关键重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法治体检,对企业在生产经营、内部管理、创业创新中遇到知识产权领域疑难杂症法律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意见建议。“1”则指:开展知识产权公益宣传服务,通过举办巡回演讲、专业法律咨询等活动,为企业宣讲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讲授企业关注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或法律热点问题,强化企业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依法经营水平和依法维权能力。
经开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通过高纬度塑造,逐步建成集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各类知识产权服务为一站的知识产权领域营商专题“办事大厅”, 初步探索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源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机制,首次实现为辖区乃至全市创新型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高质量、专业化和公益性的知识产权服务,为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推动区域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贸易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