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坚持开源开放 加速数字化转型

   2021-09-23 光明网
45
核心提示:“开源是数字时代重要发展方向,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开发者群体和制造业体系,数字技术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开

“开源是数字时代重要发展方向,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开发者群体和制造业体系,数字技术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开源所连接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是无可比拟的”,9月17日,在2021 OSCAR开源产业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作出如上表述。

坚持开源开放 加速数字化转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

推动开源正当时

作为软件开发的基石,“开源”正在成为全球数字科技创新的关键。何宝宏介绍,开源是软件业新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新的交付方式,这种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熟。

在各行业都在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开源比此前更迫切。全球97%的软件开发者和99%的企业使用开源软件。何宝宏解释,“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软件,而软件的开发交付方式迎来了以开源为重要的生产发布模式的时代,可以说软件定义未来世界,开源引领软件未来。”

“开源”一词的核心,是“自由与分享”,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生生不息的开源生态。近年来,开源生态发展势头迅猛,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协作、加快各行业数字化进程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何宝宏看来,开源以开放、平等、协作、共享为理念,集众智采众长,加速产业迭代升级,促进产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生态完善,已成为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创新的主导模式。

开源在国内的发展也正如火如荼。中国信通院副院长魏亮在致辞中介绍,“2020年,我国使用开源技术企业占比达到82.2%,我国企业对开源技术接受程度比较高,使用开源技术已经成为主流。国内开源生态呈现产业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产业供应关系,自上而下推动开源发展。

坚持开源开放 加速数字化转型

  中国信通院副院长魏亮

“新基建时代,我们的软件方式需要由企业内的协同走向企业间的协同,要走向社会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化协同,就需要将软件内部打开,需要生产标准件,这本身也是软件的生产交付方式由企业类型转向社会化协同的工具。”何宝宏表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基础供应一定开放开源的,互联互通的,这是任何一个产业壮大以后必然做的事情。

当天,包括《开源法则》《服务器操作系统开源研究报告》《开源社区成熟度研究报告》在内的三项开源相关内容同步发布。同时,为了在国内形成更好的开源氛围,信通院还发布了《开源生态白皮书(2021年)》,对今年开源生态发展概况进行了整体介绍,首次提出开源生态五大要素以及三大关键环节。

开源更要兼顾安全

开源已经成为技术应用和行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石,支持开源,发展开源,将是我国实现技术创新和取得突破的有效途径。

今年,我国首次将“开源”明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我国在开源方面,社区的影响力、开源项目的贡献度、开源项目的影响力,以及参与开源的企业的积极性、人才培养等方面这几年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何宝宏说,尤其在基础性核心性的一些软件开源方面,中国企业的引领力还远远不够。

如何推动开源技术在我国市场健康落地,成为当前国内相关领域的当务之急。健康落地的内涵之一是确保在开源的同时兼顾安全。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表示,开源软件虽然很便利,但是它也有一些包括知识产权、开源协议组件冲突、安全漏洞、数据泄露等一些问题。

如何解决?栗蔚表示,“一个是企业需要建立一整套内部的开源治理的体系,包括组织架构、人员、流程到开源的引入的规则,使用的规则,退出的机制需要有转换的流程机制;第二,还需要在开发阶段、测试阶段或者是生产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开源安全检测软件或者管理软件来辅助实现开源治理。”

坚持开源开放 加速数字化转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

加强开源治理是推动中国开源生态良好发展的有效手段。栗蔚介绍,中国信通院积极推进开源治理标准规范,建立企业开源治理、开源项目与社区开源供应链、开源治理工具的标准体系。

“开源,更是一种开放、共享的文化,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推动开源文化的普及,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和接受开源”,何宝宏表示,“发展开源产业,一是要培育发展开源社区,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法律法规,三是推动企业开放开源”。(宋雅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