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自主创新攀高峰 乘胜前进越山海

   2021-10-11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42
核心提示:编者按:大地流金,万美之中秋为最。秋光沐浴着鲜花和掌声,又一批科技创新的“金色果实”在科学技术奖励大

编者按:

大地流金,万美之中秋为最。秋光沐浴着鲜花和掌声,又一批科技创新的“金色果实”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闪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一项项获奖成果展示了科研人员在新时代创新大潮中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风采,重要科学发现、关键技术突破、重大创新成果……汇聚起科技强区的磅礴力量。

2019、202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这些获奖成果和人物给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哪些支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科技奖励大会,一场科技界的盛宴。

两年呈现出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2名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9名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35项自然科学奖,210项科学技术进步奖,充分反映出自治区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劲自主创新能力。

两年呈现出一份让人自豪的成绩单。国际领先水平的煤基醋酸乙烯成套生产技术,打破了国外对高端下游产品的垄断;自主研发的荞麦大垄双行播种机、中耕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从基础研究到前沿应用,从产业瓶颈突破到民生科技改善,我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钉钉子精神、蒙古马精神,以不俗的实力强势出击,一项项科技成果竞相绽放。

近年来,自治区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奖励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各项措施,积极稳妥推进我区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对创新发展激励作用和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引领作用。

透过科技奖励,我们看出科技发展的大势。在“科技兴蒙”行动的深入实施下,自治区科技创新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科技奖励直接折射出更加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向令人欣喜不已。

人才为本  “第一资源”成栋梁

尊重人才是内蒙古对优秀儿女的庄严承诺。

与科学共进是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人才是“第一资源”。

获得201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的孙俊民、郭晋龙均来自企业,他们勇于探索、矢志创新的精神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孙俊民(右1)自主开发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多联产工艺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孙俊民是内蒙古大唐国际高铝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研发中心主任、国家能源高铝煤炭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年以来,他长期扎根内蒙古,从事煤炭资源循环利用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首创了我国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和冶炼铝硅合金核心技术,开创了我国利用非铝土矿生产铝产品的循环经济产业方向,对保障我国铝资源安全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经济、环境与社会的长远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郭晋龙研发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一线技术工人,三十多年来,郭晋龙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工作,在钢轨焊接工艺及设备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目前,其研发成果全面应用于全国铁路建设,为中国高铁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自治区积极促进科研人才发展,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在科技创新中起到核心领军作用的一线青年科技人才。

获得2019年度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9人中,有5人来自高校。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75后”有3名。这些年轻骨干力量在工业、农业、医学领域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他们在产业发展、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推动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居于领先,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最大助力。

内蒙古大学教授祁智主持实施内蒙古天然草原土、草、畜矿质营养普查和提升工程,完成内蒙古历史上第一次9亿亩天然草原矿质营养普查,完成内蒙古第一次肉羊矿质营养普查;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赫文秀与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管道式合成”绿色新工艺和“梯度共晶包覆”技术,解决了国产镍氢动力电池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并产生显著的成果转化效益。

“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我区科技人员坚信,只要真正投身科研事业,有过硬的科研成果和突出的业绩贡献,就会得到认可和奖励支持,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十四五”时期,自治区科技厅将聚焦制约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短板,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和科技人才引育工程,坚持用事业发展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坚持在重大创新实践中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坚持优化机制环境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发展,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切实发挥好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基础研究 为源“本土”创新成色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想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依赖更高层次的创新——源头式创新,即从基础研究衍生出来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突破。

近年来,我区瞄准科技前沿,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持续上升。

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先导,其创新发展深刻影响着诸多相关产业。

“我们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高效制备技术,获得了钛酸锶(SrTiO3)陶瓷全球最高的热电性能,突破了n-型氧化物热电性能低的瓶颈。”获得2020年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内蒙古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俊介绍,通过“高性能钛酸锶基氧化物热电材料微观结构调控与热电机理研究”项目,他们发现了2种氧化物热电材料新体系,并首次提出将热电效应应用于传统中医(蒙医)治疗和红外隐身技术领域,为热电材料产业化和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草原退化、碳化和沙化、气候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影响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开展的“内蒙古草原放牧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调控机制研究”项目,围绕季相变化、草原改良、放牧利用与家畜管理对温室气体通量影响与调控机制等相关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开展研究,阐明了内蒙古草原放牧生态系统固态减排机制并提出增加草原碳汇管理技术,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确保生态安全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大学刘东军教授带领团队开展阿尔巴斯绒山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重大科学发现、高质量技术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研究来说,最小的时间单位可能是“10年”。

由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同完成的“中医(蒙医)传统外治疗法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基础临床研究”耗时30年,就中医(蒙医)传统外治疗法基础与临床开展系统研究,收集整理各种中医(蒙医)传统外治疗法的素材,使之理论化并进行科学分类,创立了中医(蒙医)传统外治疗法理论体系。第一次凝练出“寒热平调”“引病外除”“整体调节”等中医(蒙医)传统外治疗法学独特理论体系,并挖掘整理了32种未曾系统搜集过的蒙古族传统外治特色疗法。

自治区通过加大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加强重点实验室管理等举措,引导更多的科学家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应用研究的突破创造更好条件。

“核素分子显像技术在心血管和肿瘤疾病中自主创新及理论突破”项目,由内蒙古医科大学主持完成。该项目采用核分子显像技术,通过探针研发创新、理论创新、显像技术创新及核素显像评价方式创新等,成功扩大了核素分子显像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疾病诊断、分期、治疗及预后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基础研究创新源动力作用更加凸显。

攻关转化并重 把愿景付诸实现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稀土资源特色超深冲系列汽车用钢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清晰的政策信号已释放——应当更加注重产学研协同,以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放合作搞创新,抓住关键搞创新,突出特色搞创新,正是“科技兴蒙”的题中要义。

为了破除我国聚乙烯醇行业的技术难题,内蒙古蒙维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和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煤基醋酸乙烯成套生产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并获得重大科技成果。项目不仅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煤基醋酸乙烯成套生产技术,还在内蒙古建成年产25万吨醋酸乙烯生产装置,并一次开车成功。物耗及能耗低、产品质量优异,打破了国外对高端下游产品的垄断,显著提高了煤基醋酸乙烯产品市场竞争力。投产两年来,新增产值19.5亿元,新增利润1.65亿元,新增税收4643.82万元。

针对河套盆地勘探40年未取得油气突破,勘探潜力扑朔迷离的状况,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巴彦勘探开发分公司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和中国地质大学相继攻克地质理论认识、物探和井筒工程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多专业协同攻关,首次发现了碎屑岩领域高产富集油藏,实现了河套盆地油气勘探重大突破。2019年-2020年整体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505万吨,建成了年生产原油42万吨生产基地。

在2020年度的106项成果中,工农牧业应用技术开发类共有84项,其中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16个应用开发类成果,在研发、投产、转化和推广创造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谓“含金量”十足。

这批科技成果的投产应用,2017-2019年直接经济效益新增产值151.54亿元、新增利润26.28亿元、节约资金22.63亿元。充分体现了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

从科技进步一等奖授奖项目来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比例较往年也有所提高,共累计取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63件,平均每个项目授权专利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0项,动(植)物新品种6项。其中,内蒙古工业大学主持完成的“微变监测雷达系统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突破了多项微变监测雷达系统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微变监测雷达系统,项目共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2项。该项目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系列化产品定型与批量生产,目前已在全国多个省份实现了业务化运行,产生了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源头供给。“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自治区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使科技创新成为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支撑。

科技惠民 让生活更加美好

一批事关民生的优秀成果通过科技奖励展现风采,告诉我们,科技创新不是只能远远欣赏,而是实实在在点亮生活的“魔法棒”。

“基于中国母乳成分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创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突破了母乳成分基础研究及婴配粉生产关键技术,先后开发了适合中国婴幼儿生长发育特征的系列新产品,逐步提升产品的母乳化水平。

科技,正在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近1亿。内蒙古地区患病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牧区患病率高于城市和农村,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孙德俊牵头完成的“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慢阻肺易感基因及其功能研究”项目历经7年,在全区12个盟市215家医疗机构采样,建立以蒙古族为主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吸疾病生物标本库”,现存样本3万余例,10万余份。依托标本库开展蒙古族人群慢阻肺易感基因研究,发现9个基因位点与蒙古族慢阻肺患病相关,并做功能研究。

据统计,在近3年获奖项目中,医疗卫生领域收获颇多,涉及临床医学研究、中医药(蒙医药)开发和中药材(蒙药材)种植加工等,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让百姓脚下的路四通八达。

呼和浩特市市政工程技术服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韩佳彤在呼市地铁、快速路、地下综合管廊等工程建设方面完成工程设计230余项,主持国内100多项重大工程项目,解决了60多项国内重要工程技术难题,其中20余项为首创,为国家节约资金500多亿元。

“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果应用于呼和浩特等10余座城市的30余条地铁线路建设,累计应用里程为600.83公里,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建设提供了支撑与保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无疑,覆盖生物医药、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在今后的时间里,将更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伴随着全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召开,内蒙古科技工作者将踏着这催人奋进的鼓点,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奋勇向前,自治区科技发展正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关键支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