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奖代表记者见面会。2019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孙俊民正高级工程师、郭晋龙高级工程师,2020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成果“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选育及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第一完成人刘永斌研究员,2019年度自治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2020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成果“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第一完成人韩佳彤正高级工程师,2020年度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成果“内蒙古草原放牧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调控机制研究”项目第一完成人王成杰研究员先后发言并回答记者提问。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奖代表记者见面会代表发言
孙俊民,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我叫孙俊民,是大唐国际高铝煤炭研发中心、国家能源高铝煤炭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我一直从事煤炭资源循环利用与污染控制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工作,通俗地说,就是研究煤燃烧以后产生的颗粒物怎么控制,别让它污染环境,在此基础上让它进一步资源化造福人类。
2004年我来到内蒙古开展高铝煤炭资源循环利用研究,17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先后研究开发出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多联产工艺技术、高铝粉煤灰矿热法冶炼铝硅系列合金工艺技术、高铝煤炭资源循环利用全产业链技术和第二代高铝粉煤灰低能耗提取氧化铝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6件,主持制定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5项。被自治区政府授予2019年度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郭晋龙,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我叫郭晋龙,退休前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焊轨段电工高级技师,全国铁路首席技师,退休后在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担任首席顾问。
参加工作以来,我秉承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为本单位乃至全国铁路的焊轨基地维修焊轨设备,解决棘手问题。中国铁路大提速时期,我自投资金研发出“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带领团队研发的国产“全数字闭环控制中频直流闪光焊轨机”,性能超越了进口钢轨焊机。主持研究的43项成果获得地市级以上的奖项,取得的6项发明专利和10项实用新型专利全部无偿推广到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铁路建设中,为中国高铁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自治区政府授予2019年度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刘永斌,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
我叫刘永斌,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人事处处长,同时担任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目前主要从事家畜遗传育种与生产技术研究等领域研究与推广工作,研究成果创新了肉羊育种技术体系及生产模式,相继培育了我国第一个专用肉羊新品种——巴美肉羊和昭乌达肉羊、黄淮肉羊等。先后承担各级各类重大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6项。
我牵头完成的“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选育及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成果创新性地实践了优良蒙古羊的本品种选育,打破了全靠引进国外肉羊品种改良地方品种的现状,对于创新“蒙古羊芯片”,提高我国肉羊种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项目成果推广应用于锡林郭勒盟等6个盟市的9个旗县,核心区4年间新增产值6.71亿元,新增收益1.61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被自治区政府授予2020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韩佳彤,自治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
我叫韩佳彤,来自呼和浩特市政工程研究院,长期从事城市智能交通监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信息系统设计、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工程设计施工230余项,涉及呼和浩特二环快速路建设、呼和浩特地铁建设等重大工程,主编自治区级工程规范建设标准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被自治区政府授予2019年度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由我牵头完成的“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为攻关重点,紧扣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实际,形成了复杂环境下盾构始发、掘进、接收作业的安全风险控制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填补了地铁盾构安全施工方面的多项空白,成果先后应用于30余条地铁线路建设,取得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盾构法施工安全管理技术创新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自治区政府授予2020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王成杰,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
我叫王成杰,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草地生态和放牧家畜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我牵头完成的“内蒙古草原放牧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调控机制研究”项目明确了草原改良、草原利用和家畜生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大小与途径,建立了以家庭牧场为生产单元温室气体排放预测模型和精准管理系统,构建了适宜于我区草原固碳减排的管理技术,为推动我国北方草原合理利用下的温室气体减排计量核证、监测方法和减排活动等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规范国内草原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碳减排计量与监测工作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依据,确保了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碳汇项目开发既遵循国际规则又符合我国草原管理和生产实际。被自治区政府授予2020年自然科学一等奖。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奖代表记者见面会答记者问
内蒙古日报记者:这个问题是提给所有获奖代表的,作为获奖者,你们认为在科技创新这条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的深入实施,大家又对自治区创新发展有哪些新的期待?
孙俊民:我认为科技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内因是作为科技工作者,要始终关注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方向与技术瓶颈;另外,要具备发现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敏锐性,并长期坚持刻苦攻关。外因要具备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平台,科技项目支持,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
随着“科技兴蒙”战略的实施,我对自治区创新发展充满期待,希望持续加强自治区与科技部的会商,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高层次人才方面予以倾斜;希望大力推广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给真正有水平的人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科技厅牵头、发改、工信与金融等部门联动实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对于中试项目在当地的立项和环评手续,希望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
郭晋龙:坚持学习,不断积累,厚积薄发。我只念过小学三年一年初中,后来补习到了高中。就凭这点知识,搞创新比登天还难。怎么办?必须学习,学习的东西不能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方方面面的知识无限量吸收与积累。由于坚持学习,最终我取得了一定成绩。所以我觉得要想创新成功,就要活到老,学到老,持之以恒,坚持学习,不断积累,求知路上不停歇。只有紧紧把握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积累,厚积薄发,才能取得成功。
希望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和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的工作、科研、交流政策,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引进的是人才,本地成长起来的也是人才。要充分利用本地成长起来的人才,让他们同样享受引进人才政策,要有同等待遇,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刘永斌:对我而言,在创新的道路上成功的主要因素涉及:人才、经费、物质、平台、体制机制、环境等。在这些满足的前提下,需要更多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一是科技创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科技创新思路要讲求缜密性和前瞻性,同时还要借助于一些科学的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找准研究的方向,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设法寻求解决之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取得科学研究的优异成果。二是科技创新的路上要有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调研、论证等形式,确定科研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要对每一个环节制定一套有效的技术路线。三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同一领域久久为功,积累大量数据和一手资料,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四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知识更新是科技创新道路上必须坚持和开展的工作,有书本上的新知识,也有面向生产和市场的一线新问题,与时俱进,达到融会贯通。五是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和团队开展工作,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六是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科研氛围、政策导向、科研机制、经费使用、项目管理等。
对自治区科技创新的期待: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好适合区情发展的科技创新方向、体制和机制;第二,落实好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放管服政策,构建好“科技兴蒙”行动的政策体系。三是逐渐建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价值导向,让科学技术成为人人向往的圣地。
韩佳彤:近年来,我和团队同行也一直总结科技创新取得成功的经验,总体来说,大家一致认为科技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主要可以归结为党的领导、人才凝聚和需求驱动三大因素。我们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党组织在平台建设、人才政策、研究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让很多设想成为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又进一步支撑和驱动研究工作。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人才凝聚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每个领域专业都要有人才聚集到一起,发挥各自专长,互相促进,形成有创新奋斗精神的团队,团队整体认知的深度就决定了科技创新的高度。需求驱动是科技创新的源泉,面向需求的科技创新才有指导和现实意义,才能真正意义上取得成功。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的深入实施,我们非常期待自治区搭建更大更好的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取得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成杰:我们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在工作当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或科技创新可以总结为两个字:“坚持”。我们都知道,任何科技成果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怎么办?只能紧紧地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一步一步往前推进。所以,我相信我们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爬得更高。
自治区制定的“科技兴蒙”行动非常适时,虽然刚刚起步,但在实施力度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一些成果已经体现出来。比如我们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过去由于认知不清,管理与保护不够,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后来我们通过调整和完善草原管理和利用的方法和制度,逐步提升其服务功能。现在我们通过“科技兴蒙”行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治理理念,来自中国科学院系统的、中国农科院系统的、中国农业大学的优秀团队等共同为我们出谋划策,共同行动,一定能够把我们内蒙古草原建设成为祖国北疆的亮丽风景线。所以,期待关于自治区创新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要有很强的“连续性”,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能够踏踏实实在我们内蒙古工作,献出他们的智慧,共同建设内蒙古。
科技日报社记者: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煤炭资源利用大区,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也是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对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孙俊民先生作为自治区煤炭资源循环利用研究方面的领军人才,请您结合自身研究领域,谈一谈我们自治区应如何在煤炭资源绿色高效利用方面发力?我们的基础如何?我们的优势和短板是什么?科技创新下一步支撑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又在哪里?
孙俊民:我认为,内蒙古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自治区煤炭资源绿色高效利用的新发展格局,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创新。
煤炭是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宝贵矿产资源。煤炭资源循环利用包括煤田勘探、绿色开采、高效选矿、清洁燃烧、煤化工、灰渣利用与碳减排等诸多环节,涉及不同的行业领域。从煤炭资源循环利用全生命周期的观点分析,只有各环节无缝衔接、密切共生,形成煤炭转化与循环经济的全产业链,才能取得最优化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以高铝煤炭资源为例,其特性是煤与铝、镓等金属资源共生,既是煤矿也是铝矿和镓矿。这种煤炭目前主要作为动力用煤燃烧发电,过去主要根据煤的发热量来衡量其价值,在采选过程中,通常把富含铝镓的部分作为矸石排出,不仅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还会形成环境负担。在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资助下,我们从研究高铝煤炭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出发,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发了高铝煤炭资源循环利用全产业链的创新路径,从上游煤铝协同采选和清洁燃烧,下游利用燃烧后产生的高铝粉煤灰开发出冶金级氧化铝、金属镓、活性硅酸钙、高填料文化用纸、绿色建材、生态修复材料等系列产品,形成从高铝煤炭—发电—高铝粉煤灰—氧化铝—金属镓—高填料造纸—绿色建材—生态修复材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样就把高铝煤炭资源中有价组分全部进行开发利用,最终实现最优化的综合效益。
二是要充分发挥煤电在现代能源体系中的保障与支撑作用。
在当前双碳目标下,煤电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如何因地制宜构建区域特色的、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当前自治区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的重点方向,自治区风电与光伏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地热与生物质能源在一些地区具有发展优势,大规模储能与氢能正进行布局和大力开发,多能互补、多元协同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形成。
由于风电和光伏受气候等的影响较大,而煤电稳定可靠,其在现代能源体系中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不可替代。在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煤电一方面要做好灵活性调峰,一方面要扩大集中供热,这对煤的清洁燃烧和循环利用又提出了新的课题,比如为降低碳排放和提高燃烧效率,可探索煤与生物质混燃的技术路线。
三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与绿色化发展。
自治区煤化工产业发展较快,无论是传统煤化工,还是现代煤化工,类型都比较齐全。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的指示精神,以科技创新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与绿色化发展。
在高端化方面,充分利用自治区煤炭资源及产业优势开发煤基特种燃料和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高值化产品,比如,自治区大量煤炭运输燃用柴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需要开发替代燃料。
在多元化方面,要加强煤化工与氢能、煤化工与CO2循环利用等深度链接与耦合。
在绿色化发展方面,一是要加强节水型煤化工产业的开发,二是要加强煤化工产业的节能减排与灰渣利用。
下面,我再来谈一下自治区煤炭产业的基础,优势和短板问题。目前,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自治区煤炭产量、外运量及电力外送量均居于全国首位,有效支撑了我国能源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领跑全国,全区目前共建成现代煤化工项目40多个,主要包括煤制甲醇、煤制尿素、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其中神华煤直接液化和伊泰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开创了我国煤制油的先河。
在科技创新方面,矿井8.8米大采高综采技术、矿井分布式水库技术、大型露天矿机械化开采与生态修复技术、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煤制烯烃和乙二醇技术、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技术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我们的优势主要在于资源优势,包含煤炭资源、风、光、生物质能源;产业优势,包括煤炭、电力、煤化工;地理优势,东、中、西经济圈;以及政策优势,就是目前自治区大力实施的“科技兴蒙”行动。
自治区的短板也显而易见,包括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自治区相关科技力量薄弱等。
对于科技创新下一步支撑的重点和主攻方向这个问题,我讲三点想法。在科技创新方面:一是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认知水平,建立煤炭博物馆;二是要采用区内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构建能源领域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三是要结合自治区资源特色和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主要包括:煤炭资源特性与分布规律的基础研究,煤炭科学开采的智能化与绿色化,煤矿开采与水资源保护,煤电灵活性调峰技术,煤基固废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煤化工产品高值化、多元化与绿色化技术,CO2循环利用技术等。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这个问题提给郭晋龙先生,您是钢轨焊接的一线工人,也是国家科技进步奖、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请问您攻坚克难突破创新的动力和初心是什么?您又是如何从一线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的,请您分享一下这个过程中您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郭晋龙:说起动力和初心,就是想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钢轨焊接钢轨发生断裂,提高钢轨的焊接质量。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对自己单位钢轨焊接质量有自信,敢拍胸脯说钢轨焊缝质量有保证的硬气话。
要是说当年遇到的问题就是因为2000年冬天,我出差途经石家庄,有几个铁路职工在卧铺车厢的边座上抱怨,他们说“本来钢轨焊得好好的,领导让在焊缝处安装鱼尾板(打夹板)”我听他们的对话很好奇,就问为啥要钻孔上夹板,他们回答说:是为了防止钢轨焊缝断裂,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
当时铁路已经实现了三次提速,马上就要面临第四次提速,列车的时速对钢轨焊接要求也更高了,铁路内部有一个说法,叫“一个焊缝等于一千颗人头”,铁路部门的领导都感到了压力。钢轨虽说是焊住了,可谁也不敢保证钢轨会不会断裂,打了夹板就如同上了一道保险。
我知道,打夹板要耗费许多的人工和资金,那时,我就想,能不能让焊接的钢轨不打夹板也一样万无一失。出差回来后,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跟领导提出要搞这项研究直接就被否定了,因为我们单位不是科研机构,这是个大课题,我们没有科研经费。再说我的学历低,知识面很窄,搞这样大的课题,根本不可能。我很较真,非要研发这项课题,没场地自己找,没资金自己筹。从此走上了研发之路。
从一线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首先是制定了工作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要当技术工人。参加工作后因为没上过中学,当时不够当电工的要求,通过自学拿到初中合格证之后我才成为了技术工人,这个时间用了10年才实现。
第二个目标是要当合格的技术工人。要熟知本岗位设备的工作原理,当设备出现故障要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修好它。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学习班,成为企业的维修主力考上了电工技师,又用了10年的时间实现了这个目标。
第三个目标是要当最优秀的技术工人。要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修好全国铁路同行业国产和进口设备的疑难故障。这个时间用了5年多的时间实现了这个目标,我也通过了高级技师的考试考核。并多次与瑞士、德国、法国、瑞典、美国、印度专家进行过技术交锋,让他们佩服地伸出来大拇指。
实现这些目标后,我不想闲着,就参与到科技创新工作中。跟着科研团队工作还比较顺手,但当自己搞科研的时候就非常吃力了,尤其是自己出资金搞研发的阶段就更加困难。没有资金支持,没有试验场地,没有人员帮助,还遭到冷嘲热讽。申报国家科技奖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不会撰写申报文件要现学,不会上传附件要求人,不会网上报送就专程到京直接送到科技部。
用一句话说,认准了目标,自出资金,不惜成本,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这个问题提给刘永斌先生,您获奖的项目是“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选育及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我想请问,项目培育的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和我们大家熟知的品种,比如:德美羊、小尾寒羊有什么区别?开展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选育有什么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推广进展如何?下一步团队围绕种业振兴还将开展哪些研究工作?
刘永斌:品种是一个产业的基础,有好的品种,才能造就好的产业。畜牧业的发展起点是种业,关键在品种。品种是以适应生存环境和符合社会发展而培育出来的,所以种业发展首先考虑的是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培育的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新品系是建立在蒙古羊大群体基础上,在老一辈科学家辛勤努力积累的前提下,特别是我的几位老师,如荣威恒研究员、张立岭教授等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考虑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不改变当地蒙古羊的品质和饲养前提下,增加脊椎数、降低尾巴脂肪重量,提高蒙古羊的个体产量和经济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走农牧业高质量路子,达到减羊不减收的目的。还有就是培育的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新品系对保护民族种业、提升民族品牌、振兴蒙古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达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目的,确保蒙古羊的品种持续选育提高,在蒙古高原的大地上永续生存发展。
至于提到的我们熟知的其他肉羊品种,有什么不同?其实每个品种的培育或生存,都是和区域生存环境特点和市场发展密切相关的,比如小尾寒羊,湖羊是我们国家非常优秀的高繁殖率的母本品种,在我国江浙、中原、北方的农区、半农半牧区养殖带来特别大的效益,最大特点繁殖率高,适应性强,在近几十年内在推进杂交改良、新品种培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德美羊这个品种属于国外进口品种,早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到我国部分省区,作为父本绵羊品种,对推进我国肉羊、肉毛兼用羊的改良和新品种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特点体大、生长发育快。当然还有从国外引进的萨福克、道赛特、杜泊、德克塞尔等品种同样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发挥不同作用,当然一些进口品种也在牧区使用,他的产肉量、生长速度是有很明显优势,但是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下一步团队将在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政策引领下,积极持续的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和人才培养,结合自治区种业工程建设的需要,本着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掌握科技前沿,联合国内外、自治区以及各盟市旗县的优秀人才团队,共同开展以下七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蒙古羊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文化产业的开发;二是农区肉羊品种的标准化选育和高效养殖;三是引进品种的本土化选育和高效利用;四是万羊基因组工程和追溯平台建立和示范;五是开展肉羊智能化育种;六是积极加强基因组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七是持续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北方新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我们注意到韩佳彤先生,您的很多研究都和城市管理、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呼和浩特二环快速路建设和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请问您是如何理解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这句话的?同时,我们和老百姓很好奇,平时你们的科研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正在开展哪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怎样?
韩佳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前面我们也已经提到,科技创新都是为了直接或间接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在我们看来,科技创新工作必须以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必须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科技创新成果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用。我们做二环快速路建设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修建过程是否扰民,百姓出行是否便捷,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组织技术团队,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工作中,长期奔波在工地一线,反复讨论技术方案,在确保安全质量前提下尽量节约成本、尽快实现通车。我们在做地铁建设影响到的管线迁改工作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如何不影响百姓出行,想尽各种科技方法和创新工法,确保地面安全、地下施工安全。
我们平时科研工作就是调查、研究、应用、再调查、再研究的循环反复状态,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日子过得太快,针对很多社会需求和百姓生活需求,我们总想着能从自身专业出发去思考,尽快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也思考解决未来可能会遇到问题的对策。目前我们团队主要开展城市建设运维安全大数据技术、城市舒适度、韧性城市、乡村振兴、城市减碳路径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我们团队已经研发完成城市建设运维安全大数据管控平台,正在陆续接入城市大脑智慧城市感知体系项目。完成了城市舒适度关键指标调研和确立工作,正在研究评价模型,并可与大数据平台对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参考。已经开展韧性城市所涉及的海绵城市、恶劣天气条件下道路稳定性、城市应急保障、无电无网状态下的城市运行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正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准备开展乡村振兴产业链体系、城市减碳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期待在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在合作团队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相关的科技创新工作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自治区生态城市建设,促进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这个问题提给王成杰先生,我们知道,天然草原放牧这种粗放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对草原生态环境影响极大,但这种认知大多都是基于放牧对草场、植被破坏这些表象上的直观判断。而您开展的基础研究侧重于草原放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我想请问您开展此项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研究成果对改善草原生态有哪些现实和深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请你谈谈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的重要论述?下一步又将如何推动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
王成杰:借助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并厘清草原生态系统中“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的关系并能够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在我们农业生产与发展中很重要。我的起步研究是草原放牧管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草畜结合,草是草地生产、畜与牧民生活有关,当时没有充分地考虑生态问题。后来参加我们中国和德国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就是说一定将“生产、生活和生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回到内蒙古农业大学工作后,发现我们做草原放牧生态的研究比较薄弱。我提出这一想法后,很快得到国家基金委、自治区科技厅、我们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将“土-草-畜-气-人”集成五位一体开展相关研究,为“生产、生活和生态”平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达到“双赢”的目的。
草原是一个天然的碳库,固碳减排潜力巨大。但前提是需要攻克一些对草原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利用的技术难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并发挥其应有的生态价值。比如:我们阐明了草原春季冻融时期放牧对荒漠草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机理,为完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提供了依据;我们解析了放牧生态系统中土-草-畜各组分对固碳减排的贡献大小及其机理,为草原植被、土壤、家畜的减排计量核证、制定监测方法提供综合科技支撑;我们明确了草原改良、草原利用和家畜生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大小与途径,确保当前的草原碳汇项目开发,既遵循国际规则,又符合我国草原管理和生产实际。也为实现“碳中和”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依据,既服务国家战略,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
总书记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对科技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从一句古代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解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基础研究就像培养人才一样,需要更多的时间与毅力,是个长久之计,并且十分不容易,但我们必须从源头(人才)做起,我们的国家、民族、家庭才能得以接续、繁衍、传承、发展。
我们草学和生态学科有个特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直结合得比较紧密,做基础研究就是直接为应用提供服务。比如我们研究开发的“草原放牧家畜温室气体精准核算系统”,属于基础研究类别。如果针对不同草原类型、不同家畜生育期以及补饲日粮类型等,对模型参数进行一定的调整,就可以直接进行应用。就像我们的成果主要在内蒙古地区集成的,但在甘肃、宁夏、青海和四川等地进行了很好地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生产效益。
为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给出两点建议:一是科研工作者,希望搞基础研究的工作者,对于研究成果的集成要考虑其实践性,便于指导应用和推广使用;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应更多地指导采取联盟方式推进创新合作,加强二者的紧密结合,比如,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推广部门的创新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互认互通、融合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