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并跑”到“领跑”,如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供给?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奋力打造创新中轴以及建设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产业创新优势、创新策源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
科教城作为常州创新之核,如何在一中轴一中心建设中裂变创新能级?从核心到中轴,意味着创新辐射、杠杆撬动的更大能级。作为驱动常州“创新列车”的核心引擎,常州科教城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领跑”,夯实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引擎”动力不断增强。
打通转化通道,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
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常州科教城中的众多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成果落地“加速器”。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承担企业委托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200多项,用研究院院长陈强的话来说,就是“将科技人才头脑中的知识和写在纸上的专利,转变为依托企业平台的产品和服务”。
不仅是创新技术“投资人”,也是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的“链接者”。科创板IPO企业铭赛科技自带哈工大“学院派”基因,董事长兼总经理曲东升说:“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同频共振,与优质客户形成技术研发战略协同机制。”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铭赛机器人成为电子电声和制造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企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一个科研院所转化一批成果,培育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北航智能物联研究院、西安交大集成电路研究院持续将“母体”的创新资源引入常州。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硅谷“独角兽”孵化器Plug ad Play落户科教城,提升常州城市国际创新影响力。
变革式创新,让科技、教育、产业深度融合
8月,常州成为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从“没有围墙”的大学城到没有边界的创新园区,“把科技园区、教育园区和产业孵化园区放在一起,为产教融合、产学研资源流动等提供了先天条件。”科教城管委会主任陆金林说。常州科教城的6所院校围绕“产、教、融”育“巧匠”,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而“动”,顺应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
变革式创新,从科技创新体制变革起笔。重构科教城“一委三中心一平台”组织体系。一委就是“科教城管委会”,进一步优化机关职能设置;“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及“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三中心整合事业单位主体;“常州科教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一平台成为建设发展主力军。“深化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勇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排头兵,当好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新引擎。”常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科教城党工委书记韩九云说。
理顺体制机制,基础研究氛围浓了,技术攻关劲头足了,人才吸引力更强了。7月,科教城出台促进企业“五转”工作实施意见,推动企业“众创业、企升高、小转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对园区创新型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切切实实的‘大礼包’。” “赴考”科创板IPO企业高凯精密总经理刘建芳说,真金白银的激励和无后顾之忧的服务保障,进一步为科创环境“松绑”。
放大溢出效应,迸发全城创新能量
上半年,常州科教城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96项,并与全市所有辖市区、省级以上开发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初步形成“创新研发在科教城、成果转化在开发区”新格局。
从聚焦一“核”到多向发散,构筑双向开放新高地。“中德创新园区” 成为我省唯一入选“全国12个中欧城镇化合作重点支持项目”。中德创新弗朗霍夫研究院在常拓展创新朋友圈,专注德国“硬科技”本土化,做优双创“软服务”。卡尔斯鲁厄技转中心、国际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的落户让科教城的创新“国际范儿”更浓。
放大科技溢出效应。北京化工大学与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北化—强力新材料中试基地”落户常州高新区,构建创新研发—中试—转化—生产的全过程支持体系。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等投资创建的江苏中科云控智能工业装备有限公司在武进国家高新区成为“高含金量”产业名片。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风口,越来越多创新基因“带土移植”,正与常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发生创新反应。可以预见,在5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上持续输出创新之作,将为常州贡献更大创新能量。
来源:常州市科技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