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5年17个版本引领行业发展:iOS未来还能红多久

   2012-07-04 搜狐IT
44
核心提示:  7月4日消息,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苹果iOS经历过17个版本,支持了多代iPhone、iPad和iPod设备的成功,目

  7月4日消息,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苹果iOS经历过17个版本,支持了多代iPhone、iPad和iPod设备的成功,目前已经成长为一个市场上影响力最大、功能最丰富、生态最完整的移动操作系统。

  目前苹果设备正在使用的iOS5是一个对新用户界面友好、对APP开发者有强大支持、用户体验相对一致的移动操作系统,而即将在下一个季度推出的iOS6进一步实现了对整个移动操作系统的引领。在这里回顾一下iOS的5年发展历程,同时展望未来iOS的发展方向。

  在发布iPhone之初的操作系统,使用了与Mac OS X一样的Unix内核和其他很多一样的工具,当时两个系统还有很多共享元素。刚发布时这个手机系统被称为iPhone OS,并一直沿用了4年,一直到2010年6月发布iOS4时开始使用iOS名称。但以下文章中考虑到业界习惯,所有都沿用了iOS的名称。

  iOS1:iPhone诞生,专注用户体验

iPhone诞生

  其实iPhone刚刚推出时,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同期的Windows Mobile、Palm OS、Blackberry功能都很丰富,相对来说,iPhone不支持3G,也不支持多任务,同样不支持第三方应用,不能复制粘贴文本,不能在邮件里添加附件,也不支持MMS,不支持PushMail,不支持office文档编辑,不支持语音拨号,对黑客和开发者全封闭,所有这些都与其他系统不具优势。

  然而iOS没有做指标和功能竞争,而专注在用户体验,专注于响应速度、应用间的一致性,很多功能都是当时做的最好的,虽然iOS1.0有很多的创新,但其中的3点对于整个移动产业都是革命性的:

  iOS的人机交互界面:在iOS之前,智能手机使用键盘或手写笔输入,没有使用全触控屏幕,

  全触控屏幕: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手控操作模式。

  移动Safari浏览器:这是第一个移动浏览器,支持Flash插件,具有跟桌面浏览器一致的性能、功能和兼容性。

  大屏幕iPod:苹果在手机中使用了早已成为主流的iTunes和iPod生态系统,从而使得手机继承了iPod所有的音乐播放功能和音乐获取方式。

  相关版本:iOS1.0/iOS1.1/iOS1.1.3

  iOS2:苹果的APP时代开始了

iOS2:苹果APP时代开始

  2008年7月,苹果为iOS发布了APP Store,苹果为第三方应用提供了一种可管理的标准模式,可以开发、浏览、下载和安装应用。

  App Store让APP可以在手机上和iTunes中存在,由于使用iTunes账号,苹果原来的用户就可以直接使用之前的账号,而无需再次申请。用户购买和下载应用比之前方便了很多。

  iOS SDK也是iOS的一大创新,它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针对 iOS的开发工具包,一方面更好地帮助苹果统一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提高了开发者的开发效率,苹果也可以因此规范和引导开发者。

  不过在APP方面,苹果也显示了其霸道的一面,就是所有的应用都必须通过APP Store审核、分发。

  APP Store无疑是成功的,不仅帮助苹果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应用生态,而且让众多的开发者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而苹果因此积累了庞大数量的应用。

  对Microsoft Exchange的支持是iOS开始整合一些其他平台成熟应用的趋势,Microsoft Exchange支持Push Mail、日历和联系人等。

  MobileMe是苹果自己发布的一个基于云的服务,集成了邮件、日历和联系人同步等功能。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从2.0开始, iOS中加入了中文的手写识别输入,iPhone2.0固件版本手写功能采用了汉王科技手写软件的全部代码。

  相关版本:iOS2.0/iOS2.1/iOS2.2

  iOS3:功能开始完善

iOS3收集了几乎所有主流应用

  iOS3.0在2009年6月随着iPhone 3GS而推出,虽然没有革命性功能创新,但苹果此时为iOS收集了足够多的,几乎所有的主流应用:

  剪切、复制和粘贴:这个日后广为理性并被学习的功能,提升了iOS的文本输入效率。

  Spotlight全局搜索:提升了iOS上的信息搜索效率。

  除此之外,苹果还从iOS3开始增加了彩信功能、语音拨号、Find my iPhone功能、支持通过蓝牙的点对点通信等丰富的功能。

  苹果还为SDK增加了大量的API,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大的支持,提升了iPhone的优势。

  iOS3让这个平台功能更加的丰满和强大。

  iOS3.2:iPad来了

iOS3.2最开始应用于iPad

  iOS3.2开始可以应用于iPad,苹果针对大屏幕进行了UI优化设计,并且专门针对大屏幕做了功能优化设计。

  除了UI之外,iOS也专门针对iPad做了一些App的优化,除了一些主流iPhone的App移植外,还可以专门针对iPad设计App。

  与iPhone开启的智能手机新时代一样,iPad也开启了平板电脑时代。

  相关版本:iOS3.0/iOS3.1/iOS3.2(iPad)

  iOS 4:总算支持多任务

iOS 4开始支持多任务处理

  2010年6月发布的iOS 4开始支持APP文件夹、拼写检查、自定义搜索、统一收件箱,并支持多个exchange帐户所有添加到更新,这些都有助于iOS保持与Android的竞争力。

  其中最主要的改进就是iOS4开始支持多任务,从技术上这并不是真正的多任务,它向开发者提供了几种不同的可以运行在后台的多任务服务。

  例如:本地提醒功能允许APP弹出消息警告框、快速APP切换和保存状态可以保存APP目前状态提升APP启动速度、音乐播放可以在后台运行等。以上这些要求开发者升级其应用以支持多任务操作功能,iOS对多任务的限制性支持主要是为了限制一些APP后台运行对系统资源的占用并由此可能带来的系统性能下降和电池消耗增加等。

  iOS 4开始支持FaceTime这一视频聊天功能,发挥了iPhone4前置摄像头的作用,相较于其他设备上的FaceTime功能,iOS4上的界面更简洁,工作更好。

  相关版本:iOS4.0/iOS4.1/iOS4.2.1/iOS4.2.5/iOS4.3

  iOS5:开始测试Siri功能

iOS5开始测试Siri功能

  像iOS 3一样, iOS 5也是伴随着iPhone 4S出现, iPhone从硬件上没有大的升级,主要是iOS的升级。Siri是iOS5最大的亮点,实现了语音控制输入功能,可以通过Siri使用语音提问和评论,Siri可以与包括日历等在内的所有应用通信。

  苹果将Siri做为一个Beta版发布,并没有想其成为主流的人机交互方式。

  iCloud:苹果与iOS5同步发布了云服务iCloud取代了MobileMe,所有的iOS设备都可以直接连接到iCloud,使用其照片等文件备份、存储功能、使用同一账号的用户可以在不同iOS设备上同步信息和APP。

  除此之外,iOS5开始集成了Twitter等社交服务。

  相关版本:iOS5.0/iOS5.1.1

  iOS 6:告别谷歌地图,拥抱社交

iOS 6告别谷歌地图

  在2012年6月11日的WWDC上,苹果发布了iOS6,这看起来是一个要告别谷歌的版本,其最大的动作是不再使用Google Map,而使用了苹果自己的地图服务。

  对社交功能的深度整合也是iOS6的一大变化,在社交网络时代更好地支持社交网络功能是大势所趋。

  加强本地服务也是iOS6的一大进步,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看起来更加开放,在中国与中国本地的搜索、社交、地图等服务商合作,推出相关应用,从而方便了本地用户。

  Siri开始走向前台,向着主流人机接口方向迈进,支持了更多的语言,对于中文的支持甚至可以支持粤语。

  未来iOS怎么走?

  在iOS过去5年多时间里,业界对其的疑问从“这是真的智能手机吗”发展到了“它可以代替PC”吗,可见其对智能手机发展的贡献,现在已经有没有怀疑以iOS引领的新一代智能手机可以成为主力的个人计算终端、个人娱乐终端和个人通信终端,其地位将远超过传统PC。

  之前的iOS实现了对使用习惯、用户体验和人机交互的多种创新和革命,功能也在逐步完善。不过Android和之后推出的WindowsPhone在学习并迎合了用户体验之后、功能完善之后也越来越趋同,实现体验差异化和功能差异化也越来越难,iOS如何继续保持领先呢?

  UI创新将继续成为未来iOS发展的核心,让用户感受到超出想象的体验,实现更加自然人性的人机交互将成为IOS的发展目标,像引领触控输入和语音输入一样,引领势能控制、视觉控制等越来越自然的交互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中。超乎想象是苹果制胜的法宝,也只有继续超乎想象iOS才能继续领先。

责任编辑:梁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