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用技术让菇农的钱袋子鼓起来

   2021-10-29 福建日报
33
核心提示:  我是教授级高级农经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高允旺。2001年,我主动请缨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  

  我是教授级高级农经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高允旺。2001年,我主动请缨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

  我的家乡顺昌地少林多,林下气候阴凉,是竹荪生长的天然优质环境。早年我担任乡镇经管站干部时了解到,由于竹荪产量低,许多菇农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那时我便有了研究竹荪种植高产技术的念头,暗下决心要让菇农的钱袋子鼓起来。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研发了一套利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新技术。该技术利用竹制品企业的废弃物竹屑、农作物秸秆为培养料,既提高了竹荪产量,又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毛竹附加值。

  此外,我在当地率先利用林下空闲地种植竹荪。由于树林里枝叶遮阴,不用搭棚,既省工省本,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形成菌林共生的生态群落,解决了菌与稻、烟等农作物“争地”的矛盾,让农户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

  利用新技术,林下竹荪的亩产干品从约4公斤提升到了19.5公斤。我也因此参与制定了福建省《竹荪栽培技术规范》,还在省农科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的“农村远程培训”、省教育电视台《乡约科普》栏目上,向更多人介绍生态竹荪栽培技术。

  为了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这些年我的足迹遍布5省21个县市的130多个村,累计推广竹荪种植30多万亩。每年为合作社成员、残疾人等举办食品安全、实用技术等科普知识培训,共开出各种产销处方100多份。现在,我还借助互联网,建立了科特派竹荪生态科普微信群和“慧农信”,农忙季节每天都有3~5位农民找我咨询竹荪栽培问题。

  科技惠农连万家。10多年来,新的栽培技术共帮助闽北3万多户农户脱贫致富,实现增收3亿多元。

  2008年,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顺昌县“中国竹荪之乡”称号,顺昌也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竹荪栽培基地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很感谢党和国家对科特派工作的支持,使我见证了家乡的巨变。 ​

  讲述人:高允旺 (顺昌县大历镇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

  (福建日报10月28日专版 记者 赖昊拓 整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