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安徽日报】1800年来江淮降水呈“暖干—冷湿”变化

   2021-08-10 安徽日报12版
53
核心提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周鑫课题组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发现江淮地区小冰期降水较中世纪暖期偏多,降水变化呈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周鑫课题组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发现江淮地区小冰期降水较中世纪暖期偏多,降水变化呈现“暖干—冷湿”模态,与华北地区降水变化趋势相反。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地质学》。

探究江淮地区季风降水的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对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旱涝灾害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气象观测开始时间晚,该地区降水的长期演变历史仍不清楚,限制了对较长时间尺度降水驱动机制的探讨。

周鑫课题组对女山湖沉积物进行细致分析,构建了精准的年代学框架,重建了江淮地区过去1800年高分辨率季风降水演变情况,发现小冰期(公元1400~1850年)降水相对于中世纪暖期(公元1000~1300年)明显增多,过去千年降水变化呈现“暖干—冷湿”模态。该课题组进一步探讨了过去千年江淮地区季风降水变化的驱动机制。基于现代气象观测数据显示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江淮降水的紧密联系,他们对比了过去千年降水记录和赤道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重建记录,发现中世纪暖期的“类拉尼娜”态对应江淮地区偏干,小冰期的“类厄尔尼诺”态对应江淮地区偏湿。

他们认为,在小冰期,太阳和火山等产生的辐射减弱,全球温度降低,在“海洋自动调温器”的作用下,赤道太平洋呈“类厄尔尼诺”态,更多水汽汇聚到江淮地区,最终造成该地区降水增多。而在中世纪暖期,太阳和火山等产生的辐射增加,导致了相反的变化。(通讯员 桂运安)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