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经开区三家企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的“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及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的“煤与油型气共生矿区安全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21年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一共包括五个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科技奖励是一面旗帜。评选国家科学技术奖,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鲜明宣示。
经开区入围的三家企业
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来亮个相吧
·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
荣获奖项: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针对我国钢铁、建材、有色、石油化工等行业烟气成分复杂、多污染物深度治理难度大且排放标准日益严格等现实难题,该项目自主研发了大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金属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等深度治理技术,攻克了技术原理、关键材料、关键装备及配套工艺设计优化等一系列难题,结合不同行业的排放特征,提出了重点行业工业烟气深度减排的设计思路、减排技术、工程装备及运行等综合解决方案,并将项目成果成功应用在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烟气超低排放工程,满足当今及以后的国家排放标准要求,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等起到显著的作用,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荣获奖项: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背景及简介:
高端的高通量多靶标核酸检测仪器设备我国很长时间一直依赖进口。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天隆科技创始人彭年才教授领衔的产学研团队20余年长期深耕核酸检测仪器试剂关键技术,在蒋庄德院士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项目支持下,解决了核酸提取易交叉污染、快速热循环基因扩增温度均匀性差、集成式MEMS生物传感以及多靶标核酸检测等系列技术难题,发明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技术并成功产业化系列核酸提取检测产品,研制了96通量6通道的高通量多靶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和全自动核酸提取检测工作站等5类12个型号仪器产品;研制了与上述仪器配套的10类200多个提取检测试剂,形成了一体化的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组合,牵头制定国家医药行业标准《YY/T1717-2020核酸提取试剂盒(磁珠法)》,填补国内空白。
从完全依赖进口发展到自主可控和大批量应用,天隆科技收到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和国家疾控中心的感谢信。国际上,Takara、Seegene等全球顶级生物医学公司从项目团队批量订购荧光定量PCR仪器、核酸提取仪等成果产品,核酸检测试剂与多个国家TOP1实验室及医院展开全面合作,出口数千万人份,为国际新冠抗疫贡献“中国力量”。
·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煤与油型气共生矿区安全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
荣获奖项: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企业及项目简介:
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原西安煤矿机械厂,始建于1951年)是我国采煤机设计制造的大型骨干企业,拥有直接生产设备300多台(套),其中进口高精尖设备40台(套),是集高效煤矿采掘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国有高新技术企业。
开发的基于透明地质的大数据智能精准开采技术,经国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军水平,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第三代智能化综采技术。高效智能掘进系列产品,已形成护盾式全断面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横轴式掘锚一体机、纵轴式掘锚一体机等3个系列产品,横轴护盾式全断面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是目前国内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快速掘进成套装备。企业产品远销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400多家煤炭企业,成功进入印度、孟加拉、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国际市场。
科技创新赋能发展
“经开智造”招牌更具含金量
今年以来,经开区积极参与秦创原建设,融入西安市“一总两带”总格局,正在建设引领横跨西安经开区、渭北新城、阎良区的“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通过建设一批高质量创新平台、引导支持一批企业在“卡脖子、补短板、填空白”核心技术、产品方面突破,市场主体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持续完善双创生态链。
截至目前,已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正在构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分布式能源与储能、增材制造与再制造、大数据与云计算、生物科技与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全区拥有中央及省市各类创新平台286个,创新创业载体35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19家),拥有院士工作站18家,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研发人员4万余人。
初步形成了大、中、小有序衔接的科技企业成长梯队,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910家、高新技术企业494家、市级瞪羚企业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69家、市级“独角兽”成长和种子企业2家、上市企业8家,西部超导、凯立新材科创板上市。
区内企业累计参与或主导制、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229件,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22项,专利申请量累计超6万件,专利授权数达2.9万件,PCT专利达100件。作为国家科技部首批“技术转移服务试点单位”,年实现技术交易额超11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