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努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组组数字见证着一年来安徽创新发展的坚实足迹和喜人成果:2020年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8位,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9%、16.4%,已连续5年保持11%以上增速;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559家,居全国第10位;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连续4年实现“进大于出”。今年1月至6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在去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再次发力,同比分别增长34.1%、26.9%;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2.45亿元、284.67亿元,同比增长158.5%、89.29%。
去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实施“六大科技创新行动”,努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全省科技创新呈现“百尺竿头再争先”的良好发展态势。
对标一流,重大创新成果“并跑领跑”
5月15日,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嫦娥钢”为“天问一号”着陆缓冲机构设计及探测器成功软着陆作出重要贡献。5月28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物理实验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创新发展的安徽正在一个又一个科研领域实现着从“跟跑并跑”转向“并跑领跑”的跨越。
一年来,我省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嫦娥钢”“质子刀”“量子显微镜”和“墨子号”实验卫星、“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国产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海丝一号”SAR载荷系统等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特别是在量子信息、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前沿领域,“九章”量子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单自旋量子精密测量谱仪等量子测控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基于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的量子计算“双创”平台于2020年12月25日成功上线,国内首个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实现产业化落地,呈现出“起步即提速,开局就争先”的蓬勃发展态势。2020年,我省12个项目进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终评审,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4件,较2015年增长2.6倍。此外,我省还瞄准“卡脖子”技术,扩容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启动“江淮英才”计划,实施“揭榜挂帅”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76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在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并实现“并跑领跑”。
加速推进,“国字号”创新平台“立柱架梁”
紧紧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的战略定位,我省统筹推进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安徽省“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立柱架梁”,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的地位。
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安徽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国家实验室由创建转向全面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正式开通试运行,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0家,“一室一中心”28家,省重点实验室17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4家,院士工作站62家,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在合肥,大科学装置数居全国前列并呈集群发展之势——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性能不断提升;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达42.9T、位列世界第二。按照“四个一批”的思路,安徽正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梯次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合肥基地等加快建设,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预研进展顺利,立足合肥、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成为安徽创新的引力磁场。
创新驱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随着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深入推进,科技赋能传统产业,高质量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徽已经在“江淮”“奇瑞”基础上,新集聚了大众(安徽)、蔚来汽车、比亚迪等领军车企,初步构建了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未来几年将培育和形成5000亿元级以上产业集群。
从“无中生有”造平板到“刚柔并济”造好屏,我省新型显示产业之路越走越宽广。京东方显示面板出货量跃居全球首位;彩虹集团成为国内首家具备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研发、量产能力的企业;视涯作为全球最大硅基OLED厂商持续深耕微显示领域……作为国家首批新型显示“战新”集群,合肥形成了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组及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产业整体规模在国内居于第一方阵。2020年,我省新型显示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液晶显示器件主营收入在全国的占比超过五分之一,集群发展效应突出。
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芯屏器合”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以芯片为例,目前已形成以芯片研发为龙头,涵盖基础材料、封装测试、分立器件和终端应用等上下游呼应的产业链格局,联发科技、杰发科技等设计企业星罗棋布,长鑫存储、晶合集成等制造企业不断成长,通富微电、国晶电子等封装测试企业日益壮大,芯碁微装、安徽易芯等设备材料企业加速布局……颗颗“芯”光,点亮全产业链,一批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合肥芯硕半导体公司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分辨率为0.65微米的无掩膜光刻机,晶合集成12英寸晶圆生产线项目让安徽步入高端集成电路核心制造领域,部分产品的性能及指标已达到国际主流水平。放眼望去,我省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环境日臻完善,又一个千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在加速崛起。(记者 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