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大赛启动

   2021-11-01 光明网
51
核心提示:  10月29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厦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

  10月29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厦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融新汇智,竞促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大赛,在北京正式启动。大赛旨在推进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网络空间治理,搭建行业协作及人才培养平台,并进一步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城市,藉此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大赛启动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赵泽良、公安部副部长林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朱咏雷、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文辉以视频形式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发表视频演讲。

  赵泽良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加强人工智能的法理研究、网络安全研究、伦理研究。要着眼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创新,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构建和培育良好产业生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林锐表示,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要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加强对人工智能潜在安全风险的研判和防范,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难点问题上加大研究,积极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可靠、可控应用。希望大赛能够发掘、培育更多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优秀人才,为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朱咏雷表示,希望以此次大赛为契机,推动基础性关键性核心技术取得更大突破;多方协同加快建立智慧广电新体系,不断创新节目形态,提升用户体验,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加强监管,守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安全底线,确保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播出安全、导向安全。

  隋静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与实体经济融合日益深化。希望通过本次大赛搭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练兵场”,遴选一批优秀技术项目,选拔一批高素质人才,集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补足产业发展短板,推动创新成果应用落地,助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黄文辉表示,下一步,厦门将以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为契机,继续发挥人工智能工作先行优势,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新经济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集创新政策、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全球顶尖人工智能标杆城市。

  倪光南表示,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还相对薄弱,在数据和计算能力等基础类人工智能技术、通用技术以及算法框架等方面,亟需突破创新,亟需将创新模式从应用驱动型创新转向技术驱动型创新。同时,要立足大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关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问题,奋力开创人工智能安全可信、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的新局面。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宋灵恩代表大赛组委会发布赛题,详细介绍了赛事内容。大赛赛题分为三大方向——算法治理方向、深度伪造方向和网络安全方向,七个赛项——过滤算法鲁棒性赛项、深度伪造视频检测赛项、深度伪造视频生成方法识别赛项、基于人工智能的音视频合成比赛赛项、说话人无关的音频深度伪造检测识别赛项、说话人相关的音频深度伪造检测识别赛项、Webshell检测识别赛项。

  会上,360公司副总裁邓亚峰,百度公司包沉浮分别代表往届参赛团队做了经验分享。据悉,相较前两届大赛,本届大赛更侧重于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技术突破,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行业的应用落地,特别是针对技术更新与市场变化,相应调整了比赛项目内容,例如升级完善了去年备受关注的深度伪造检测赛题,新加入算法治理、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新赛题等。大赛期间,还将举办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治理、人工智能赋能行业等议题展开研讨,助力国内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建设。

  据介绍,本次大赛将采用定向邀请和公开报名的方式,面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报名,报名时间自即日起至11月中旬,正式比赛从11月下旬开始,持续近1个月时间。竞赛成果将于12月下旬在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峰会上发布。李南山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